徽州文化

当前位置 : 

此心安处是吾乡——读《徽州故事》有感

来源 : 黄山社科     浏览次数 : 52993     时间 : 2017-12-22
字号: 打印

                                       自来水公司供稿   李 引

    十年前,从一个“山城”(重庆)来到了另一个“山城”(黄山),这辈子是跟“山”结缘了。而此“山”非彼“山”,重庆的“山城”得名是因为山即是城,城既是山。清末名臣张之洞曾这样吟咏重庆:“名城危踞层岩上,鹰瞵鹗视雄三巴。”而黄山市的“山城”是因为其名山“黄山”而闻名,徐霞客也留下了“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美好诗篇。
    都说“因为一个人,爱上一座城”,而我因为一个人来到这座城,却因为这座城的人文、美景而爱上了这座城。即使离乡数千里,却让我生出了“此心安处是吾乡”的情怀。
    十年间,走过了徽州许多的山山水水.曾三上黄山,见识了奇松异石之美、峭壁峥嵘之险,“日破云涛万里红”之惊艳,唯独的遗憾是未曾体验过“云变雾幻”之神奇。
   “黄山”之美不言而喻,而那一条条青石板路、白墙黛瓦、平湖青山也都以其独有的姿态向我们诉说着徽州一年四季不一样的美好。
    徽州的春百花齐放。桃花、梨花、茶花、油菜花竞相开放、争妍斗奇。曾在春天约三五好友一同走进茶园,看那白的、红的,似玫瑰或似美玉的各色茶花,也曾在某个午后走进灵山,感受那层层梯田、阵阵花香。轻风吹过,低头摇摆,是春的秘语。
    “暑,热也。”在声声的蝉鸣声中,夏季悄悄到来。此时的徽州,荷香满堂,竹林成荫,杨柳垂丝。在这个季节,曾漫步于风水第一村呈坎,“游呈坎一生无坎”。走过这里的三街九十九巷,许下心中最美的愿望,愿家人平安健康;走过永兴湖前,虽未感受到“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但观湖水掩映下的白墙黛瓦,也自有一番风味。
    也曾走入“画里山村”宏村,看南湖春晓,月沼风荷,牛肠水圳以及独具匠心、精雕细作的明清古民居。走过南湖月沼,穿过积满青苔的狭窄的青石曲巷,看马头墙的高低错落,小漏窗的朱漆斑驳,似乎都在向大家诉说青石板下的沉淀不只是岁月,还有曾经的辉煌和历经的沧桑。
    “偎依黄山下,却似漓江水,山青水更绿,悠悠魂梦美”。黄山脚下还有一湖,名曰太平湖。曾于夏季乘坐快艇驰骋其中,看日光下清澈碧透、波光粼粼的湖面,观起伏连绵,风姿绰约的青山,还有掩映于青山之间散落如珠的岛屿,微风拂面,煞是惬意!
    “红叶千林似锦张,秋容端不让春光。”如果说春夏的徽州是一幅幅泼墨的山水画,那秋天的徽州便是一幅幅浓墨重彩的西洋画。走入阳产土楼,一排排红墙黑瓦的老房子错落有致地排列着,配合着各个屋前晒出的丰收的果实,色彩斑斓,构成了一幅神奇、古朴的美丽画卷。在我看来,屋前晒出的不是果实,是村民们生活的热爱以及对美好的希冀……再转眼来到蜀源,眼前是成片的金黄,向阳花开,花若金盘,阳光般灿烂。我喜欢向日葵,喜欢它张扬的色彩,也喜欢它蓬勃的身姿,更爱它永远向着阳光的执着。
    都说“瑞雪兆丰年”,徽州的冬天有着银装素裹的华丽。这时在厚厚的雪地里打打雪仗、堆堆雪人、肆意的撒野,已是极大的满足。此情此景,再加上寒冬腊月里,傲立于风中的各色梅花,心中更是心花怒放!
回首十年间,走过的徽州的山水,白墙黛瓦,古色古香,美得从容而娴静。而这一个个极富艺术价值的徽州古村落、古建筑都诠释了一桩桩一件件的徽州故事。
    近期,有幸读了一本名为《徽州》故事的书,让我对徽州的热爱又多了几分。书中有古徽州人保家卫国、心怀天下的浩然正气;有“一犁到塝不回头”的执着精神,“负重跋涉不辞劳”的实干精神;有“立身诚为本,处事信通行”的诚信之美;还有“仁者爱人”的友善之风。如今,尽管历尽沧桑变迁,时代风采日新月异,但徽州人的优良的品质却是一脉相承,历久弥新的。这是我在远嫁徽州这十年间,从公婆一家人身上所体会到的。
    公婆家坐落在比邻黄山景区的一个小山村,大概是因为四面环山,这里的冬天是寒冷的。记得第一次到公婆家是雪灾那年的春节,对于我这样一个生在重庆长在重庆,到20多岁也未曾见过积雪是何样的人来说,地上积起来的皑皑白雪固然让我兴奋,可扑面而来的寒冷也让我忍不住想要逃离,这时候婆婆递上来的装满炭火的“火篮子”,还有早就准备好的一针一线亲手缝制的千层底老棉鞋,瞬间温暖了我的心。那些提着火篮子,穿着老棉鞋,裹着厚棉衣,坐在操场,一边看着老黄狗打瞌睡,一边晒太阳的记忆至今仍鲜活的留在我的脑海里,也正是这些温暖的记忆让我一个他乡人在异乡感受到了心安。
    徽州人“负重跋涉不辞劳”的实干精神,我在公婆身上也深有体会。都知道黄山毛峰世界闻名,清代江澄云《素壶便录》记述:“黄山有云雾茶,产高山绝顶,烟云荡漾,雾露滋培,其柯有历百年者,气息恬雅,芳香扑鼻,绝无俗味,当为茶品中第一。”公婆家的小山村因地理优势,是比较有名的毛峰产地。茶农里有句话:“早采三天是个宝,迟采三天是根草。”所以一到茶季,村里的人都异为忙碌,三更而起,晚而歇,午餐几乎是靠干粮解决。公婆家的茶地多,地点分散,山势高,每次采茶都需要步行很远的路程,爬很高的山。曾在茶季带着孩子,去体验过采茶生活。置身于一望无际、绿绿的茶海之中,闻着沁人心脾的清香,让人觉得心旷神怡,然而当这种体验变作了日复一日单纯的劳作,心旷神怡也就变作了无味的艰辛。尤佩服婆婆,在公公尚未退休时,常常是一个人穿梭在这样的茶海里,将“负重跋涉不辞劳”的精神诠释得淋漓尽致。
十年间,徽州的一草一木、一墙一瓦、一山一水、一人一景,都早已融入我的生命之中。“无论天涯与海角,大抵心安既是家”!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黄山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地址:安徽省黄山市滨江东路7-7号7楼 邮编:244000
电话:0559-2355439 传真:0559-2355856
皖ICP备19017007号-1
技术支持:黄山智慧城市科技

关注我们

扫码关注
微信公众号

地址:安徽省黄山市滨江东路7-7号7楼 邮编:244000
Copyright © 2021 黄山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皖ICP备19017007号-1 技术支持:黄山智慧城市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