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文化

当前位置 : 

以匠人之心,琢时光之影 ————读《徽州故事》有感

来源 : 黄山社科     浏览次数 : 61601     时间 : 2017-12-29
字号: 打印

                                          供水厂   郭世元

    严格说来,我并不算原生态的徽州人。我的家乡地处皖中花园,周瑜故里,离徽州尚有数百公里的路程。然而,命运让我与徽州结缘。爱上一个人,于是爱屋及乌,喜欢上他的家乡,翻山越岭定居于此,成为了一名新徽州人。苏轼有诗云,此心安处是吾乡。而徽州是个让我自在惬意,灵魂得以安放的地方,所以说,它也算是我的家乡了。
    对我而言,徽州好似香茗一盏,品味过后,唇齿留香;徽州又好似一本耐读的书籍,翻开扉页后,就不由得沉溺其中。
    我常常行走在徽州古村落的粉墙黛瓦中,从碎瓦颓垣中撷取有关徽州过去的片段;也时常置身于徽州的青山绿水、田野花丛中,感受那份“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淡;也喜欢埋身于描写徽州的文字,通过阅读在脑海中构建有关徽州的前世今生。
    徽州对很多人来说,是一份温润的回忆。对于故土,对于家乡,每个人的心里都自有一片柔软。徽州存在于他们舌尖的味蕾,存在于他们童年的影像,存在于他们梦中的桃源。对于徽州更名,很多人扼腕叹息,担心作为一个地理概念,徽州会被掩埋在历史的尘埃里。然而,作为一份文化的传承,徽州却永远不会消融。
    曾经读过一本关于徽州的书籍,这样的文字让我记忆犹新:“徽州从未流逝,它只是和流逝的时光在一起。”而手边的这本《徽州故事》,通过串联一百篇发生在徽州的历史故事,将一枚枚经岁月打磨过的珍珠串联起来,只为留存住那段流逝的时光。
    这本书追溯了那些尘封的徽州人物和徽州故事。回看徽州悠悠千载的历史,徽州先贤们忧国忧民,保家卫国;徽州商贾们执着坚韧、百折不挠;新安医者悬壶济世、呕心沥血;徽州学者们求真求是、孜孜不倦;徽州匠人们脚踏实地,精益求精。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徽州人民至诚至信、仁爱友善,正是由于他们世代地传承,不断地积淀,才形成了今天博大精深的徽州文化。
    在这一百篇故事中,最让我动容的,是其中那篇“祖孙几代专于一事”的故事。
勤劳睿智的古代劳动人民发现了“化铁为铜”的秘密,那便是,利用化学性质活泼的金属铁,从含铜离子的硫酸铜矿体溶液“胆矾”中把铜置换出来的置换反应。
    宋朝的徽州人张潜在管理炼铜工场的时候发现,“化铁为铜”的关键是在大自然中寻找到适合浸铜的“胆水”。他的儿子张磐在父亲的嘱托下,走遍了德兴的山川沟壑,四处寻访实地勘察,终于找到了流“胆水”的洞口。于是他们按照祖上传下的炼铜秘籍所记载的方法,进行了“浸铜”试验,终于获得了成功。
    张潜觉得这个方法简便可行,利国惠民,于是让他的小儿子张甲将这些实验汇总成了《浸铜利便》,上呈朝廷请求推广。同时,他和大儿子张磐继续在实践中不断归纳总结,形成了《浸铜要略》这本详细记载胆水浸铜法冶金发明的专著,并得到朝廷的肯定和大力推广。
    历经战乱,此书几乎失传,张潜的曾孙张焘在“煨烬之余”保住了它,继承祖辈遗志,重新刊刻了《浸铜要略》并撰写了后序。二百年后,张潜的后人张理再次向朝廷献出了祖传,胆水浸铜法又被重新采用。
这是一个有关传承的故事。这个故事让我触摸到徽州人的专注、精细和执着这些品质。张潜家族的几代人能够耐住寂寞,坚守本心,世世代代全心全意地做同样一件事情,惠国利民,功莫大焉。
    在徽州,专于一事的匠人们还有很多。徽州匠人巧夺天工,在需要技艺和耐心的东西上总是胜人一筹。无论是在建筑上的“三雕”,还是“文房四宝”的制作、工笔画、书法及制药制茶等领域,都达到了一定高度,因为他们的内心是安宁的,不浮躁,一丝不苟,一以贯之。我觉得,也是出于热爱吧,拥有了一份热爱,便使得外人看似的枯燥变得那么灵动,才能以匠人之心,琢时光之影。
    时光荏苒不停歇,不忘初心最可贵。作为一名新徽州人,愿自己能够在生活和工作中继承徽州先贤们的这些优秀品质,精雕细琢、专注用心,方能从容自在,充实快乐,使每一天都不虚度。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黄山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地址:安徽省黄山市滨江东路7-7号7楼 邮编:244000
电话:0559-2355439 传真:0559-2355856
皖ICP备19017007号-1
技术支持:黄山智慧城市科技

关注我们

扫码关注
微信公众号

地址:安徽省黄山市滨江东路7-7号7楼 邮编:244000
Copyright © 2021 黄山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皖ICP备19017007号-1 技术支持:黄山智慧城市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