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界咨政

当前位置 : 

关于大力发展以新安医学为特色的大健康产业的调研报告

来源 : 黄山社科     浏览次数 : 5710     时间 : 2017-12-21
字号: 打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瑰宝,是5000多年文明的结晶,要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努力实现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抢抓健康中国建设机遇,大力发展以新安医学为特色的健康养生产业,市委办公厅、市委政研室会同市卫计委对此作了专题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机遇与前景——发展新安医学健康产业大有可为

新安医学是以徽州地区为核心的地域性中医学术流派,肇始于唐,兴盛于明清,历史上曾以“南新安、北华佗”之名蜚声杏林,堪称明清时期我国中医药学的典型代表,社会影响深远,开发潜力巨大。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中医药发展,随着“大健康时代”的到来,以新安医学为特色的健康养生产业迎来了重大机遇。

一是资源优势。新安医学作为中医药学的一个重要学派,经过千余年的传承发展,逐渐形成了深厚积淀和独特优势。典籍资源。据考证,新安医学有涵盖各门类论著800余部,其中《医说》《伤寒论条辨》《重楼玉钥》等多部论著开创医学史先河,在当代“全国十大医学全书”中,有3部出自新安医家之手。目前,市新安医学研究中心收藏各类线装古籍1100余册,其中医学古籍810册、新安医学古籍158册,古籍收藏量位居全省市级中医机构之首,散落在民间的医书、医方更是不胜枚举。名医资源。自宋迄清,见于资料记载的新安医家有900余人,特别是明代四大名医之汪机、清初三大名医之吴谦、近代江南四大名医之王仲奇等声名远播。明清时期,仅祁门县就有御医21人,被称为“中国御医之乡”,我市也被中医界誉为中医人才的“硅谷”。中药资源。中药材种植历史久、品种多、质地优,已知可供药用的植物有190科1300种,杜仲、祁蛇、贡菊、白术、山茱萸、枇杷树等道地药材广泛分布。还有一些特效药材,世人了解甚少,如产于休宁山区的童子虫,是一种寄生于植物穿破石的蚕虫,民间用以治疗小儿功能性障碍贫血、疳积、骨髓炎等,效果极佳。专科资源。据不完全统计,家传三代乃至三十多代的新安世医有63家,部分名医世家延续至今。“张一帖”内科、郑氏喉科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新安医学、野鸡坞外科、祁门胡氏骨伤科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祁门蛇伤所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和国家发明三等奖。还有黄氏妇科、李氏内科、吴山铺伤科等众多特色专科,成为新安医学兴达的重要标志。品牌资源。新安医学在当今影响依然广泛,现行全国大中专中医药院校教材中,新安医学学术思想占到引用总数20%左右。1959年安徽中医学院组建时,中医师资有半数以上来自徽州新安医家,包括郑氏喉科传人郑景岐、张氏医学传人李济仁、王氏内科传人王乐匋、新安儿科传人杨以阶等大批专家。后安徽中医学院为升格安徽中医药大学,图书馆收藏古籍3万多册,其中新安古医籍315种、占现存新安医籍总量70%,为学院升格提供了重要支撑。

二是产业基础。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新安医学保护传承,以新安医学为特色的健康养生产业初显雏形。从种植加工看:截至2016年底,共种植中药材12万亩,主要包括菊花、杜仲、山茱萸、木灵芝、垂盆草、覆盆子等,黄山峰源公司白芨种植等一批中药种植项目建成运营,歙县芽典公司贡菊种植基地入选首批“十大皖药”产业示范基地;拥有中药材加工企业3家,其中黄山天目药业主导制定了“六味地黄口服液(无糖型)”国家标准,生产的河车大造胶囊为国家级重点新产品、中成药全国独家品种。从项目支撑看:已建成黄山康乐老年公寓等养老机构106家,其中开放式社会养老养生机构35家、床位4500多张,黄山圣天地颐养公馆入选国家首批养老工程试点项目,黄山太极文化有限公司被评为省首批中医药健康旅游基地,每年约有200万游客来黄山康体养生、休闲疗养。潜口养生小镇、昌仁健康产业园、屯溪区龙山湖养生养老中心、黄山区黄山国际养老中心、徽州区龙骏家园黄山养老基地、祁门县曲坞休闲养生度假区等一批亿元以上项目正在加快建设。从诊疗机构看:全市10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80%以上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站,70%以上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为我省4项指标全部达标的4个市之一。尤其是市中医院完成整体搬迁,硬件设施和诊疗环境明显改善,综合服务能力显著提升。从人才培养看:现有新安医学国家级非遗传承人2名、省级非遗传承人8名,省名中医2人、基层名中医7人、名中医工作室3个,潘宏图、崔东生省级名老中医经验传承工作室投入使用。各区县中医院分别与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签订医联体协议,规范开展师承培养工作。特别是2014年7月依托市中医院建立新安名医堂,整合名医专家团队,集中开展科研项目攻关、疑难杂病会诊和学科人才梯队帮带培养等,社会、经济效益不断显现(现已入驻中医药专家17名,其中省级非遗传承人2人,省级名老中医3人、省名中医2人,2016年门诊量达2.8万人次、医疗收入710多万元)。

三是政策利好。党中央把“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多次对全民健康特别是中医药发展作出重要指示,强调以人的健康为中心,将健康中国战略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项政策中,新安医学将在健康中国建设中频获利好。从国家层面看,已出台《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2015—2020年)》,明确提出“打造一批以中医养生保健服务为核心,融中药材种植、中医医疗服务、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为一体的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这与我市发展需求高度契合。特别是2017年7月1日施行的《中医药法》,在中药制剂批准使用、举办中医诊所等方面放宽限制,规定“仅应用传统工艺配制的中药制剂品种,向省级药监部门备案后即可配制,不需要取得制剂批准文号”“举办中医诊所的,将诊所的名称、地址、诊疗范围、人员配备情况等报县级人民政府中医药主管部门备案后即可开展执业活动”,为新安医学产业发展提供了更好环境。从省级层面看,《省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提出,在皖南建设中医养生康复旅游基地、中医情志养生旅游基地、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建设以黄山为中心的皖南山区特色中药材产业基地,把“宣城、黄山—皖南山区”列为省4个大宗优质中药材种植集聚区之一,这些为我市发展大健康产业指明了方向。

四是社会需求。研究显示,“大健康”产业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新兴产业,美国健康产业占GDP比重超过15%,加拿大、日本等国超过10%,而我国仅占4%至5%,健康产业发展空间广阔。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西安一家社区中医馆调研时指出,“很多患者喜欢看中医,因为副作用小,疗效好,中草药价格相对便宜。像我们自己也喜欢看中医”。随着生活节奏加快,功能性疾病、免疫性疾病、老年病等发病率越来越高,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越来越多,而治疗这些疾病恰恰是中医的长处,中医所强调的“治未病”“天人合一”等理念备受推崇,中医药理论防治疾病已成为广大群众的自发性选择。新安医学在这方面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特别是这一宝贵中医药资源与黄山的绝佳生态融合、与黄山每年5000多万游客接待量的巨大市场对接、与当前国家大力支持健康产业发展的政策导向呼应,必将为大众所青睐、为市场所追捧,以新安医学为特色的大健康产业必然前景广阔。如我市的西园喉科,全国各地甚至国外的人慕名而来,诊所每天人满为患,去年一个小门面就接诊1.2万人,还有大量的患者因为吸纳能力有限而未能接诊,可见需求极其旺盛,如能加以产业化引导,必然大有可为。

二、困难与挑战——发展新安医学健康产业需要正视的问题和不足

新安医学保护传承和产业发展取得一定成效,但与其历史地位、时代价值和资源禀赋相比,与云南白药等类似资源开发相比,差距是明显的。总的看,保护传承一直在抓但抓得规格、层次和力度不够,缺少全局性、系统性的规划和举措;健康产业一直在推但“散、小、弱”特征明显,产业化尚处于破题和起步阶段;资源开发一直在做但做得不够深入,人才不足、经费短缺,总体水平不高。调研发现,主要有以下问题:

一是典籍研究不深。新安医学典籍具有珍贵价值,是发展新安医学健康产业的重要基础。据报道,山西发现一册清代记载650个偏方秘方的新安医学典籍,评估价值高达2.16亿元。从实际情况看,一方面典籍保护不够,散落在民间的医学典籍大量流失,有的甚至被整车倒卖到外地(2000年左右,东北某大学以60万价格,在我市收集一卡车医学典籍);另一方面深入研究不够,市新安医学研究中心馆藏1000余册典籍,目前整理研究不到三分之一,许多偏方验方还沉睡在故纸堆中。作为我市研究新安医学典籍的专门机构,市新安医学研究中心没有专项经费,发现有价值的新安医学典籍却无钱购买、无法研究,在保护传承上显得力不从心。

二是办医规模不大。2016年,中医机构诊疗38.9万人次,占全市各类医院诊疗人次的13.6%,中医药服务供给侧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部分区县中医药服务供给不足。各级中医药机构力量分散,缺少强有力的龙头引领,市中医院基本医疗人员短缺,有的科室只有3、4个医生,有时连正常手术都难以开展;市新安医学研究中心基础设施条件薄弱,人员严重老化,在职在编22人中50岁以上占23%,仅9人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现有的新安医学专科门诊也处于单打独斗、各自为阵状态,缺乏沟通合作,没有形成合力,在办医规模上很难突破。

三是产业发展不快。从一产看,药材种类多但种植面积偏小,如绿萼梅、山茱萸、金银花、玫瑰花、石斛等,多则几百亩,少则几十亩,难以形成规模效益。从二产看,中药资源丰但加工滞后,仅有3家中药制药企业(天目药业、南京同仁堂精制药业、黄山广印堂制药),年总产值长期徘徊在亿元以下(2012—2016年分别为6240.2万元、9626.9万元、7957.2万元、7066.6万元、11820.7万元)。从三产看,品牌影响大但医旅融合不够,新安医学植入全域旅游不足,养老养生旅游主要是依托在山水生态层面,中医药养老养生服务偏重于专科诊疗,可提供的康体养生产品有限,已运营的养老养生机构服务水平有待提高,健康服务业发展层次较低。

四是人才支撑不足。与全国中医药人才短缺一样,新安医学人才培养有“断层”之忧,特别是现有的新安医学专科门诊总体还停留在家族传承、家庭门诊层面,“传内不传外、传儿不传女”,既无法满足广大患者就医需求,又制约了特色专科做大做强。如,西园喉科在治疗咽喉、口腔疾病上独具疗效,但只有5人坐诊,每天最多接诊30人。同时,紧缺人才招不来、招来以后留不住的现象突出,市新安医学研究中心去年公招1名硕士研究生,该职位因无人报考而被迫取消。省里要求“95%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90%以上的乡镇卫生院中医类别医师占本机构医师总数的20%以上;中医类别全科医生占基层全科医生的比例达到20%以上”,我们存在较大差距。

五是品牌推介不够。我市坐拥新安医学这块金字招牌,但近年来的招商和外宣活动中,积极推介新安医学品牌较少,利用新安医学资源谋划包装项目、推进中医药健康产业发展做得不够,缺乏项目支撑,产业发展滞后,优质品牌没有发挥应有价值。反观市外,随着我省中医药事业发展特别是安徽中医药大学系列新安名医馆的建成使用,新安医学重心外移现象开始显现,新安医学“墙内开花墙外香”的问题日益突出,我市打响本土新安医学品牌面临挑战。

六是体制机制不顺。基层反映,国家政策支持中医药发展,但某些具体环节存在“中医西化”现象,尤其是中药新药研发长期参照西药标准,投资大、周期长、审评通过率低,令不少药企和科研机构望而却步,如郑氏喉科的回声灵药液,早在2000年就有外商提出开发,但至今没有实质性突破。基层还反映,新农合的中医诊疗项目报销比例虽提高10个百分点,但该政策尚未在城镇职工、居民医疗保险中实施;针灸、推拿、中医正骨、中医药预防保健等传统中医诊疗项目价格定价偏低;政府对支持公立中医医院发展应有具体办法,在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民营中医医疗机构方面也应加大力度。

三、思路与重点——发展新安医学健康产业必须准确定位

综合分析国内外发展实例,大健康产业主要包括,药品与医疗器械生产研发、养老养生、医疗服务、健康保险、互联网医疗以及其他与健康生活息息相关的领域和产业。就新安医学健康产业来说,关键是以全域旅游为主要依托,以实施“旅游+医疗”为根本路径,以医旅结合、医养整合、多业融合为主攻方向,以发展养老养生为工作重点,着力开发集传承健康文化、普及文明理念、提供专科医治、注重康复疗养、感受自然和谐于一体的新型大健康产业。当前,建议按照“做精一产、做强二产、做优三产”思路,在4个方面重点突破:

一是突出医养融合,在养老养生服务业上突破。养老养生是新安医学健康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结合月潭湖开发、养生小镇建设,认真研究将新安医学概念植入旅游发展,有针对性地开发养老养生产品,打造一批融中医医疗养生、健身休闲为一体的旅游小镇和度假村。发展中医药旅游产业,利用“张一贴”等知名中医机构、老字号名店等资源,推动中医药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开发中医药特色旅游线路,打造一批特色文化街区、主题酒店、传习基地。推进现有养老养生产品升级,实现与中医药机构对接共建,提升休闲疗养服务质量。案列:浙江磐安县依托中药材优势,推进“江南药镇”建设,规划面积1平方公里左右,3年内投入30至50亿元,将其打造成为华东地区最大的中药材贸易、休闲、养生目的地。河北易县依托“紫荆关边塞文化避暑休闲旅游区”,挖掘中医易水学派创始人张元素中医文化理论,打造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景区——蔡家峪中医药文化旅游小镇。

二是突出规模发展,在中药材生产业上突破。我市环境十分适宜中药材种植发展。认真落实省里规划要求,把中药材种植作为特色农业来抓,整合涉农涉林专项资金,加大对中药材基地建设投入,推动贡菊、黄精、白术、杜仲、山茱萸等优质中药材集聚发展,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大宗中药材种植基地。结合脱贫攻坚,用好扶贫贷款等政策,支持贫困村、贫困村种植适宜中药材(如黟县红光村通过种植覆盆子脱贫)。规划建设现代中药工业园,积极引进同仁堂等知名药企,支持中药企业开发中药新品种及传统验方,实现做大做强。案列:亳州市自从1700多年前华佗种下第一片药圃,到简单的药材交易,再到如今以药立市,成为全国四大药都之一。2015年,省政府命名亳州谯城现代中药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区内80%以上企业为中药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28.3亿元,增长29.8%,产值超亿元药业企业69家,超过10亿元的3家。

三是突出延伸开发,在健康产品加工业上突破。新安医学的特色药方很多,但相对于云南白药、三九制药等,长期以来在新药开发上处于空白。随着《中医药法》实施,中药复方制剂审批有所放宽,应抓住机遇、有所作为,加强对喉科、蛇伤科等特色药剂的研究和申报,加快研制安全高效的创新药物,力争“十三五”推出1—2个全国通行的新安医学药剂,真正形成医药产业化。同时,发挥新安医学配方优势,主攻具有徽州特色的健康食品饮品开发,如茶爽饮品、含片、创可贴以及牙膏、便携式旅游商品等。案例:云南白药在原有散剂基础上,推出云南白药气雾剂、白药牙膏、白药胶囊、白药痔疮膏等系列产品,延伸推出急救包、“理肤套装”、千草堂“滇橄榄含片”等健康产品,目前市值突破千亿。2016年,江中制药集团在传统中医药理基础上改进配方,推出具备健脾、理气、和胃功效的猴姑早餐米稀,上市后连续热销、供不应求。

四是突出中医医治,在特色专科诊疗业上突破。特色专科是重要的民生工程,又是吸纳人气、构建产业的重要磁场。应把特色专科保护与发展摆上重要位置,对已发现的63家新安世医全面梳理、对症下药、一科一策,尤其是抓好传承人的培养、抓好配方典籍的保护,确保不失传、不断代,让特色专科再放异彩。对现存发展势头较好的新安专科,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前提下,引导其引进人才、改进管理、做大做强,鼓励其与相关医疗机构共建专科联盟,跨区域进行品牌复制,发挥最大社会价值和经济效益。对有独特疗效技术、散落“民间”的验方,加强发掘、应用和推广,鼓励社会资本开展中医特色康复专项服务。案例:据对我市西园喉科调查,2016年接诊1.2万人,其中外地约7000人,且外地就诊人员大多会去周边景区游玩,具有产业带动效应。如能将类似专科做大,将更好地集聚人气、发挥撬动作用。

围绕上述4个方面,建议聚焦做好6项工作:

一是突出保护利用。加强古籍、秘方的挖掘整理,建立新安医学文献库,防止新安医学资料流失。做好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调查、申报及档案建设等保护传承工作,发挥老中医经验传承工作室、新安医学研究中心等平台作用,鼓励新安名医世家保护传承传统养生技艺,打响特色新安中医品牌。因地制宜种植本地优质中药材,加强道地药材采集、炮制、仓储等管理,实行规范化、规模化生产,提高药材品质。

二是突出项目带动。加快项目建设,落实“四督四保”,加快养老养生基地、中医药健康服务中心、道地药材开发等重点项目建设,高标准建好潜口养生小镇、月潭湖养老养生示范区,推动新安医学健康产业发展。加大项目储备,对接国家和省中医药相关产业规划,加快建立新安医学健康产业项目库,在中医科研、养生保健、健康养老等方面谋划一批项目,力争挤入国家和省里盘子,争取更多资金支持。

三是突出招商引资。抓住建市30周年系列活动的机遇,大力宣传推介新安医学资源和特色优势,积极策划举办新安医学论坛,提升新安医学影响力。把新安医学健康产业作为招商重点,纳入与北京市属企业合作范畴,围绕休闲养老、康体养生、中医药旅游、生物制药、药材种植、健康服务等领域,有针对性地引进一批牵动性项目。加强与上海复星、广东康美、广州白云山等知名企业对接联系,特别是盯住北京同仁堂对我市大健康产业的投资意向,支持他们与本地特色专科合作,加快开发新安医学特色药剂。

四是突出人才支撑。健全保障机制和激励政策,完善新安名医堂等平台功能,营造尊重新安医学传承人、老中医、老专家的良好环境。落实“黄山人才10条”,吸引更多优秀中医人才落户黄山、扎根黄山。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等战略合作,争取安徽中医药大学在黄山设立分校,支持黄山职业技术学院增设中医药健康服务相关专业,培养和壮大本土人才队伍。尤其要加强特色配方知识产权保护,创新和完善相应工作机制,引导特色专科传承人敢于打破简单的“家族传承”,加强后继人才培养,让特色医技得到更好传承。

五是突出政策支持。结合产业发展、招商引资等规定,出台有针对性、操作性的优惠政策,对大健康产业发展给予倾斜。完善投入机制,支持中医医院和诊疗机构基础设施、重点专科建设、科研教育投入。加强用地保障,在土地利用规划中统筹考虑中医药产业发展需要,扩大中医医疗、养生保健、健康养老服务等用地供给。加大金融支持,坚持政府引导,推动设立由金融和产业资本共同筹资的健康产业投资基金,支持中医药健康服务项目建设。探索建立“中医治未病”收费标准,完善中医价格形成机制,将中医适宜技术、中医非药物疗法等诊疗项目纳入医保门诊报销范围。

六是突出加强领导。大健康产业涉及多个部门,工作牵涉面广,具体环节多,需要从市级层面加强领导。对大健康产业发展中养老养生基地建设、大宗中药材种植、重点机构建设等重点工作,建议参照屯溪老街改造提升和东黄山开发模式,成立市级领导挂帅的工作专班,统筹开展谋划、研究、保护开发等工作,确保各项工作有力有序推进。

四、对策与建议——发展新安医学健康产业需要解决的几个具体问题

保护传承新安医学,推进大健康产业发展是一项长期工作,需要循序渐进、逐项落实。当前,建议切实关注和着力解决以下问题: 

一是建议开展新安医学资源调查摸底。这是一项迫在眉睫的基础性工作。近年来,这项工作一直没有停,但不成体系规模,仍有大量资源散落在民间,其中不乏一些口口相传甚至濒临失传的土药土方。建议由参照徽州古建筑保护利用工程模式,由市卫计委、新安医学研究中心牵头,集中开展一次新安医学资源调查专项行动,摸清全市古代医术典籍、民间中医、中药材资源、民间验方、民间特色诊疗技术等中医资源家底,逐项登记造册,建立新安医学资源数据库,为保护传承发展工作提供准确翔实的基础资料。

二是建议在非遗创意产业园建设新安医学名家集聚中心。历代新安名医世家众多,但各特色专科以家族式传承、分散式经营为主,缺乏集中展示、抱团发展的平台,不利于发挥集聚效应。当前,我市正在建设非遗创意产业园,建议将新安医学纳入该园区规划,预留地块用于建设新安医学名家集聚中心,引导一批新安名医名科入驻,如歙县“黄氏妇科”“富堨王氏内科”“蜀口曹氏外科”“吴山铺伤科”“江村小儿科”以及休宁“西门桥儿科”“梅林妇科”、祁门“胡氏骨伤科”等,将该集聚中心打造成为展示、保护、传承新安医学非遗技艺的重要窗口,吸引各方人士前来诊疗、观摩、体验、研学,促进健康旅游、保健养生等相关产业发展。

三是建议把月潭湖作为新安医学健康养生产业的重要平台来打造。月潭湖片区地处新安江源头,环境优美、生态绝佳,又与齐云山道教养生文化相融,是发展健康养生产业的极佳选择。目前,月潭湖景区正处于规划阶段,一张白纸可以成就最美图画。建议坚持规划引领,把新安医学的理念、产品、服务更多植入该区域开发,精心设计规划健康养生项目,打造新安医学健康养生产业的示范区。

四是建议对新安名医堂进行提升。设立新安名医堂的初衷,是集聚整合全市中医名家资源,通过坐班接诊、现场带徒的方式,促进新安医学传承和人才培养,进而带动健康产业发展。但从实际看,新安名医堂很大程度成了专科门诊,新安医学传承人定期到堂就诊、领取一定报酬,其人才培养、医术传习功能发挥不足,技术科研、争取国家项目支持、发展师承和重点专科建设等也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只是成了市中医院的一个创收点。建议进一步规范提升新安名医堂,在开展日常诊疗基础上,重点强化新安医学后备人才培养功能,面向全市年轻医学人才遴选一批师承人员开展跟班学习,建立完善一整套师承发展机制,真正打造成新安医学传承基地。

五是建议深化与安徽中医药大学合作,加强市中医院建设。近年来,我市加强与安徽中医药大学合作,共建了“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与黄山市中医院医联体”等,在传承新安医学、实现资源共享、发展中医药事业、促进地方经济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但目前合作仍处于初期阶段,作为重要合作平台的市中医院,队伍人员偏少,经济效益不高,年收入仅为市医院十分之一。建议继续深化与安徽中医药大学合作,着力推动市中医院成为安徽中医药大学非直属附属医院,与该校三所附属医院建成医联体并加强专科联盟建设,将其打造成新安医学特色明显、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三级中医医院和全省中医名院,并争取该校在我市建立以培养新安医学人才为特色的分校或实训基地。

六是建议争创国家特色健康旅游示范基地试点。今年5月,国家卫计委等五部委联合下发《关于促进健康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选择一批具有良好资源条件、具有前期工作基础、符合政策支持方向、地方积极性较高的健康旅游项目,建设各具特色的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建议加大与国家、省中医药局等相关部门对接,积极开展国家健康旅游示范基地争取工作,在行医资格认定、服务标准建立、专业人才培养等中医机制体制创新方面争取先行先试,推动体制机制创新,探索新安医学产业化发展新路。

七是建议专题研究新安医学研究中心建设问题。新安医学研究中心成立于1986年,现属市卫计委二级机构,是我市从事新安医学研究发展和保护传承工作的核心单位。长期以来,新研中心为新安医学保护发展做了大量工作,但也存在专业人员缺乏、科研能力不足、基础设施薄弱、体制机制不顺等问题,职能呈现弱化趋势。人员上,现有编制23个、在编22个,非专业人员占比超50%,专业人员平均50岁以上,且超80%属临床医学人员,没有科研工作经验;职能上,包括科研部、培训部和临床部,多数人员用于妇科、肛肠等医疗接诊,科研主业不聚焦,接诊副业不专精,中心不像中心、医院不像医院;机制上,中心临床部每年收入只有十几万元,且对接诊医生没有激励机制,干多干少一个样,不利于调动积极性;设施上,用房建于上世纪80年代,属于危房和棚改房,尤其是大量医学典籍就放于中心四楼,存在文物损毁的严重隐患。建议结合二级机构清理工作,专题研究新研中心规范提升事宜,切实解决职能定位、典籍收藏、医学科研、人才培养、体制机制等问题,充分发挥新研中心的应有作用。关于中心职能定位,建议将临床部成建制转入市中医院,引导新研中心聚焦主业,为推进大健康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联合调研组,课题组成员:王苏平、洪智生、罗炳贵、杨旸、曹贇、张鑫、汪俊超)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黄山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地址:安徽省黄山市滨江东路7-7号7楼 邮编:244000
电话:0559-2355439 传真:0559-2355856
皖ICP备19017007号-1
技术支持:黄山智慧城市科技

关注我们

扫码关注
微信公众号

地址:安徽省黄山市滨江东路7-7号7楼 邮编:244000
Copyright © 2021 黄山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皖ICP备19017007号-1 技术支持:黄山智慧城市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