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市祁红及旅游等乡村特色产业振兴情况的调研
国家统计局黄山调查队 陈志勇
党的十九大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首先要解决产业兴旺问题,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前提。为了解黄山市在推进乡村振兴之产业兴旺战略的基本状况,以及产业振兴带动农民增收的成效和后续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黄山调查队走访调研了祁门、黟县部分村镇,祁门祥源茶业股份有限公司和西递旅游服务公司等龙头企业,以及祁红产业发展局等相关部门。具体调研情况如下:
一、祁门县历口镇乡村红茶产业发展情况及增收效应
历口镇作为祁门红茶发源地,近年来抓住祁红产业快速发展机遇,加大调整茶叶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优质高效茶园1600多亩;同时注重红香螺名优红茶制作技术的推广和培训工作,以此有效带动了茶农增收。其中历口镇环砂村与祁门祥源茶业公司签订协议流转土地400亩,建设祥源红茶高品质生态茶园,祥源茶业每亩支付给茶农2000元/年流转费用,每年支付茶农80万土地流转费(三年一付)。本村茶农除了获得土地流转费用以外,还可以到生态茶园打工(帮助采茶、茶树管理等),仅茶季帮助茶园采茶年收入就能增收3000元左右。
同时,祁门祥源茶业公司以“公司+农户”形式与周边茶农签订协议,每亩给茶农20元合作费用,并按照协议以略高于市场价收购茶农鲜叶;在产业技术指导方面:聘请当地人专业人士作技术指导,邀请安农大专家每年到每个村组开展茶园种植与管理讲座,提升茶农技术水平,提高茶叶品质和茶农收入。
二、黟县西递村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情况及带动效应
黟县西递村是徽州古村落的杰出代表, 现村内有明清祠堂3座、牌楼 1 座、古民居224 幢,也是黄山市开展乡村旅游最早、发展最快、影响最大的旅游村之一。1994年4月成立西递旅游服务公司,是一个村办集体企业;2013年改制成为国企黟县徽黄旅游集团的子公司。公司管理层改制前总经理由村支部书记担任;改制后由集团任命产生。旅游门票直接收入由1994年的52万元增加到2013年的2743.7万元,2015年达4720.6万元。
改制前,西递旅游服务公司收入按照以下方案分配,20%用于上交税收和文物保护基金,剩余80%按照1:1比例分配给西递旅游服务公司(作为村集体经济收入)和西递村;西递村所获得的收入按照20%作为村集体事业基金,80%以旅游发展红利分配给村民。改制后,徽黄旅游公司以每年收入3400万为保底基数,每年给予西递村620万,超出部分按8%再计提,西递旅游公司所属的经营性固定资产以每年70万元交付徽黄公司有偿使用。西递村所得收入按村人数和古民居面积大小分配给村民,村民人均收入达17000元。
三、黄山市乡村产业振兴的经验做法
1.立足自身资源,发展特色优势产业。黄山市作为皖南山区代表城市,茶叶种植历史悠久,有很好的茶文化积淀、茶品牌效应和茶生态资源,尤其红茶品牌历史源远流长,祁门有关乡镇发展红茶产业得天独厚;同时,黟县相关乡镇具有优秀的徽文化、古民居和古村落资源,为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了独特的基础条件。因此,祁门和黟县部分乡镇红茶和乡村旅游产业能够快速发展,得益于立足自身独特的资源禀赋优势、产业基础和区域特点,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
2.政府重视,加大政策支持和扶持。祁门乡村红茶产业和黟县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黄山市各级政府的重视和支持。黄山市作为安徽产茶大市,茶业是具有明显优势的农业主导产业,茶叶是茶农主要收入来源,近年来黄山市政府大力实施茶业“双十工程”,提升全市茶业整体市场竞争力,推动全市茶产业快速发展,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成效显著;祁门县为促进红茶产业发展,设立了祁红产业发展局,并实施红茶产业发展“五大提升工程”。同时,黄山市2006年制定出台了《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的若干意见》,形成市、区县、乡镇多层次推动乡村旅游发展的生动局面;2007年编制了《黄山市乡村旅游发展规划》,推出了《农家乐(乡村酒店)旅游服务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旅游专业村》、《乡村旅游服务规范》等一批高质量、前瞻性的乡村旅游地方标准,大力建设国际化乡村旅游度假区。
3.龙头带动,走产业融合发展道路。祁门历口、柏溪等乡镇红茶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祁门红茶发展有限公司和祁门祥源茶业公司等龙头企业的带动,这些龙头企业通过打造红茶品牌,开拓红茶市场,建立红茶基地等方面对发展红茶产业做出巨大贡献,这些龙头企业并通过建设“公司+农户”联合体,以协议形式引导农户改善茶树品种结构和繁育技术,严格控制农药化肥、除草剂使用,大力提升祁红品质,并实行生态种植、加工、销售一体,产供销联合发展,走产业融合发展道路。同时,黟县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也得益于西递旅游服务公司和京黟旅游股份公司的带动,促进了相关旅游市场的规范化管理,并给当地村民发展“农家乐”等提供机遇。
四、调研收集到的乡村产业发展的问题和困扰
调研过程中,农户、龙头企业负责人、相关部门对黄山市乡村产业发展提出了他们的困扰和担心,具体整理如下:
1.乡村产业发展面临劳动力不足问题。乡村振兴和乡村产业兴旺都离不开主要劳动力。龙头企业和相关部门都反映:近些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的逐步推进,大量农村劳动力走出乡村就业发展,既有促进农村居民家庭增收的成效,但也给农村和农业自身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农村人口特别是青壮年劳动力外流造成农村“空心化”,目前农村茶叶种植的劳动力都是50岁以上,年轻人不愿意回乡从事农业,而发展高品质茶园和高端乡村旅游,都需要年轻劳动力。
2.乡村产业发展面临农户分散性经营的制约难题。农业产业现代化发展面临大市场和小农户分散经营的矛盾。龙头企业反映,当前农户分散经营基本处于低水平、无市场分析、无质量品牌意识的低端经营,多数农户科技知识水平低、市场信息不灵、农产品质量意识淡薄,导致茶园管理效率低下,茶叶农药残留超标、除草剂过度使用等问题;乡村农户自发分散的“农家乐”等乡村旅游,同样存在没有特色、雷同经营、管理不规范等问题。
3.农业产业化服务体系不完善。农户生产比如茶园育种、施肥等管理、农家乐经营等缺乏统一规范的管理和指导,农产品种植没有科学的市场分析和统一规划,尤其是连接农户与龙头企业的社会化组织缺乏,企业用工和农产品销售等缺乏农业协会或合作社的支持,农业生产等相关保险和金融服务体系有待健全和完善。
五、对加快产业化发展的相关建议
1.引导农民工当地就业,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充分抓住农民工因大城市住房及子女教育问题返乡就业的机遇,积极引导青壮年农民工回乡就业,让农民通过在农村发展产业,实现农民当地就业。同时,要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上下功夫,培育具有市场意识、管理能力的现代农民和具有专业技术的农业工人,要通过“教育培训、实践磨练、能人带动”和农村劳动力“合理分流”等方式,逐步形成一批适应现代农业的生产、销售、服务的新型职业农民。
2.推进适度规模化经营,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通过鼓励土地、林地流转,率先解决山区农业现代化发展所需的土地问题,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改变过去单户、分散的农户低效率经营模式,走集约化、机械化的现代农业经营之路。在推进土地流转规模经营的基础上,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程,培育发展农业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龙头企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和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
3.加大合作社等服务组织建设,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通过提供政策支持(比如税收优惠、农村金融支持等)促进各地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及有关农民协会等社会化服务组织,并出台合作社、农协等规范管理办法,充分保护社员和农民利益,提高农民参与积极性,充分发挥合作社、农协在改变农民“小而散”分散经营,实现农业产业规模经营,提高农民市场话语权、以及农民与市场有效对接能力,提升农产品质量和行业规范化经营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同时,积极培育各类专业化、市场化服务组织,加强乡镇农业技术推广、农产品质量监管、农村经营管理、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和服务能力建设,提升农业公共服务水平。
版权所有:黄山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地址:安徽省黄山市滨江东路7-7号7楼 邮编:244000
电话:0559-2355439 传真:0559-2355856
皖ICP备19017007号-1
技术支持:黄山智慧城市科技
扫码关注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