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汪柏树
《阅读徽州》是黄山市徽州文化宣传普及的一项重要工程,又是徽州文化深入研究的一项重要成果,更是市委市政府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系列讲话精神的一项有力举措。它为黄山市的当代建设者们,特别是为科局乡镇干部和县处以上领导干部,全面系统地学习徽州文化,吸取它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提供了“一卷在手乃观全貌”的方便。阅读辉煌灿烂的徽州,感悟博大精深的文化,必将为我们坚定徽州文化自信,延续民族文化血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心再铸黄山当代辉煌,找到丰厚滋养,发挥重要作用。
一、精设纲领 突出特色
人类依水而居,文化因水而生。4800多年前,黄帝与浮丘公、容成子会盟三天子都炼丹的传说,印证这一传说的大量的黄山黄帝活动遗迹与大量的三千多年前祭祀黄帝遗迹,标志着轩辕黄帝已把黄河文化、长江文化与新安江文化这三大因水而生而各自独立发展的文化联系在一起,开辟了中华文化走向统一融合的新纪元。从这新纪元开始,可以说徽州文化源于黄帝文化,以轩辕黄帝为人文始祖。以屯溪西郊奕棋出土的一批西周时期的青铜器和原始青瓷等器物为地下证据,以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新安流域设立黟、歙两县为基本历史事实,证明了当时这一带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已达到了相当高度。徽州文化的先秦源头段,不仅与中华文化同宗同源,而且相当灿烂。穿越秦汉,历经魏晋南北朝和隋唐的冲突、融合与发展,自宋特别是南宋之后的近千年,徽州文化已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与范本。宋代的地位仅次于孔夫子的杏坛亚圣、集理学之大成的盖代大师朱熹;清代科学先驱、乾嘉学术论坛正统派盟主、以富民安民乐民为目标而创建了“体民之情遂民之欲”新理学的杰出思想家戴震;近代为科学和民主呐喊,特别是提倡践行白话文,为教育界思想界文化界文艺界向大众化方向发展打开了大门,从而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立下巨功伟业的文化旗手胡适和“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一品百姓、万世师表、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是徽州文化与时俱进的不同时代的三座文化高峰,同时又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三座里程碑。思想领先,商业发达,各业勃兴。一部徽州发展史显示的主要特色是:徽州辉煌灿烂,文化博大精深。编撰者抓住这一最大亮点,精心设计了全书撰写大纲,突出了徽州辉煌灿烂、文化博大精深的主要特色。按此撰写出的徽州,必然令人痴迷、引人入胜、为之自豪,坚定读者的徽州文化自信,从而坚定中国文化自信,激起努力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更大热情。
二、彰显特色 纲举目张
虽然撰写之纲,突出了徽州辉煌灿烂、文化博大精深,但是如果只有这个纲,而不能把它落实到各编的撰写中去,那么就不可能在全书彰显出以上特色。要在各编撰写中具体彰显出以上特色,关键是要有一支精良的撰写队伍。我们欣喜地发现,各编的撰写者皆是我市术有专攻的徽州学专家,熟悉徽州学研究的历史与前沿,能掌握自己撰写领域的内容体系,并素有研究。这样,就能从所写领域的内容体系中,提炼出能体现该编大纲的具体要目。
徽州风光编,以“登黄山天下无山、道教圣地齐云山、黄金水道齐云山、黄山情侣太平湖、原始天地牯牛降”等要目,彰显出“大好山水,冠绝天下”的特色;徽州建筑编,以“历尽沧桑神韵长存、粉墙矗矗鸳瓦鳞鳞、徽匠独造技艺高超”等要目,彰显出“粉墙黛瓦如诗如画”的特色;徽州教育编,以“千户之村不废诵读,官府立学世代不辍,六邑书院星罗棋布,世代名流薪火相传,千载杏坛硕果累累”等要目,彰显出“天下之学新安为盛”的特色;徽州艺术编,以“徽州戏剧京剧之母、新安画派独树一帜、徽派版画艺术精巧、徽派篆刻意趣奇妙、新安四宝誉满天下”等要目,彰显出“天开神境,巧夺天工”的特色;徽州人物编,以“桓桓新安三豪杰,赫赫徽州四大家,堂堂明清六名臣”等要目,彰显出“人杰地灵,精英辈出”的特色,等等。
各编内容撰写,皆能从所写的内容体系中,抓住其卓越成就和突出的历史地位及其深远的社会影响,提炼出彰显出该领域特色的要目,紧扣要目组织材料,展开论述,确保全书彰显特色,纲举目张。
三、站在前沿 深入浅出
这是一本站在前沿、深入浅出的徽州文化普及读物。因为编撰者站在徽州学研究前沿,并且对所写领域素有研究,能看到全局,掌握体系,所以能够深入;因为编撰者理解深刻,了然于胸,并具有通俗清晰的文字表达力,所以可以浅出。
深入主要表现为两方面。
一方面是整体把握上的深入。编撰者站在徽州学研究前沿,不仅概括了2005年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的20本徽州文化全书所揭示的主要成果,而且总结了从那时以来徽州学研究在一系列问题上的新进展,抓住各编内容的特殊本质,突出该编特色,纲举目张地形成该编简要而完整的体系,作出准确而深入的论述。上面已有论述,这里不再重复。
另一方面是具体论述上的深入。时而提出一些真知灼见或者有新意的创见,给人以较深刻的启示。
徽州风光编,论述“黄帝炼丹处,高峰面面开”,总结黄帝文化研究成果,明确断定“黄山就是黄帝之山,堪称华夏山岳之帝”,启迪人们认识到:黄山遗存的黄帝文化是徽州文化之源,轩辕黄帝是徽州的人文始祖。
先秦时期新安江流域屯溪这一带的文化发展达到了什么程度?因受史料稀少的限制,这是一个难以阐述的问题。徽州艺术编有一段对屯溪奕棋出土的西周铜质乐器的精彩剖析:
戏曲融音乐、舞蹈、曲艺为一体,曾是人类生活的的一部分。
早在西周时期,徽州土著居民就有了戏曲活动。屯溪奕棋西周墓葬中,出土两件“钟形五柱乐器”和一件绘有舞蹈图的铜鼎。舞蹈图上两人轻盈起舞,回首对望,形象而生动,仿佛当年土著居民热烈生动的舞蹈就在眼前。通过“钟形五柱乐器”,似乎传来远古时期徽州土著居民悠扬的伴奏音乐。
从艺术角度,生动具体地揭示了当时文化发展或文明发展所达到的程度,给人以鲜明印象。
徽州古村落是徽州文化全面系统的综合载体。该编撰写者,研究了《徽州五千村》12卷,徽州村落文化从书30册,一大批近几年问世的徽州古村落村志专著和“百村千幢”保护工程,从“千丁之族未尝散处、天人合一蕴含玄机和村落经典人文奇迹”这三个方面,对徽州古村落文化进行了新的提炼与概括,抓住它最主要的东西,深刻提出并正确回答了一个问题:
徽州古村落承载的徽州文化可谓博大精深,在如此博大精深的村落文化之中。最值得我们珍重的究竟是什么?是历史悠久的宗族文化,还是风云四海的徽商文化?是曾经辉煌的科举文化,还是活跃至今的民俗文化?徽州古村落留给今人的文化遗产,十分丰富,也都十分珍贵,其中还有最具当代价值——甚至最具永久意义的人居文化,也就是它以环境科学为内核的人居文化,是它主张“以人为本”,又自觉尊重自然,从而实现“天人合一”完美境界的人居文化。
发轫于“安徽省”尚未出生的明代嘉靖年间徽州腔的徽剧,有人因其一些著名演员不是徽州人,把它错误地说成“安徽剧”。对于明清时期为什么没有产生徽州籍著名演员这一问题,艺术编撰写者作出了精辟回应:
最后谈一谈徽剧演员。说实话,演员是戏剧的灵魂,离开了演员,再优秀的戏剧也不复存在。徽州籍演员,是徽剧中的一个弱项。著名徽剧演员大都不是徽州人,如对徽剧作出重要贡献的高朗亭、程长庚就是安庆人,这也是将徽剧当成“安徽剧”的一个误区。
其实想通了,并没有什么奇怪。徽州是一个宗族社会,那些世家大族总把演员当成低贱职业,不允许自己的子弟当演员,如若当了演员(古称“戏子”),是要被祠堂除名的。正因为如此,徽剧戏班也都是到徽州以外的地方去招聘演员,导致徽剧很少著名徽籍演员的状况。我们应当感谢那些为徽剧作出贡献的非徽州籍演员。
这个分析,入木三分,令人信服。
阅读全书,仔细品味,深刻见解,时有发现。
全书浅出的主要表现也有两方面。
一方面是创造了容易让读者理解各编内容体系的编辑体例。每一编的撰写,皆分两步进行。先用一段概述,简述该编主要内容,给人以该编内容的初步印象;然后再列举纲目,展开具体论述,揭示该领域全面而较系统的内容体系,形成正文,让读者获得该编较清晰的整体印象。这种先概述后正文的编辑体例,是用分步走的方法,让读者容易掌握各编的内容体系。
另一方面是文字表达,除了追求准确外,还显示出文气连贯,文字直白,通俗易懂。一个最明显的特点是,各编极少直接引用典籍古文,很多需要引出典籍古文内容的场合,都天衣无缝地转化为作者的白话文直接叙述,“作出通俗易懂的当代表达。”个别地方出于表达需要,不得不引用古文原句,但接着就作出准确的白话文翻译,给予通俗解读。
四、总结历史 启迪当代
全书编写有这种自觉的明确宗旨。《序》指出编辑《阅读徽州》,“目的是进一步促进徽州文化的传播和普及,推动徽州文化传承与创新,更好地发挥徽州文化在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后记》指出编写《阅读徽州》,“旨在通过对徽州文化思想价值的研究,梳理和萃取其中的思想精华,作出通俗易懂的当代表达,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增强人们的文化自信、价值观自信。”
各编撰写,自觉贯彻了以上编撰宗旨。
徽州风光编,歌颂冠绝天下的大好山水,增强我们把黄山市建成一流国际旅游城市的信心。特别是对黄山世界文化遗产中最古老最珍贵的黄帝文化的明确断定,启示我们应在黄山大门竖起一座“黄帝之山”的巨型纪念碑,以开创高铁时代黄山文化旅游的新境界和新局面。
徽州村落编,启示我们“立足徽州文化生态环境的保护,致力于当代社会的科学发展,徽州古村落所体现的这种人居文化,或许应该成为我们温故知新的必修课程,成为我们深切关注的重大课题。”
徽州建筑编,促进我们在巩固“百村千幢”古民居保护利用工程五年成果的基础上,重点采取八项措施,把古村落、古民居、古祠堂、古牌坊、古书院、古戏台、古水口、古桥(亭、井、榭)、古塔、古道这“十古”,“全面纳入保护范畴,加快推进徽州古建筑保护利用工程提质增效、转型升级,让珍贵的徽州古建筑再放光彩、焕发生机。”
徽州教育、科技和艺术编,不仅让我们为新安最盛的教育、闪耀智慧的科技和巧夺天公的艺术而自豪,而且激励我们科教兴市的自觉和坚定文化强市的信心,再铸黄山教育、科技和艺术的新辉煌。
徽州商帮编,赞美徽商“称雄八方”的奇迹、“贾而好儒”的特点和“富而好仁”的品格,并对徽商精神作出新的概括:“中国徽商从‘重商、好儒、担当、奉献’为特色的‘徽骆驼’、‘绩溪牛’精神,正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精神的体现”,而且发人深省地指出:“徽商勇敢挑战海洋,和国际接轨的尝试,给大国崛起之路提供了有益的历史启迪。”这对黄山市的当代弄潮儿,如何抓住“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机遇,不无启迪作用。
徽州人物编,不仅引导读者学习徽州三豪杰、四大家和六名臣“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中华民族文化精神,并且在全书结尾处甩出一条有力的豹尾,提醒人们牢记清代著名理财家王茂荫“两袖清风”的临终遗言:“我以书籍传子孙,胜过良田百万,我以德名留后人,胜过黄金万镒,自己不要什么,两袖清风足矣!”深刻启迪当代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们,尤其是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正在深入执行“四个全面”战略部署的共产党员们,特别是处在“执政为民”岗位、正在按“三严三实”作风严格要求自己的领导干部们:不贪良田百万、不恋黄金万镒,为官一生永为民,誓做两袖清风人。
(作者:黄山学院教授)
版权所有:黄山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地址:安徽省黄山市滨江东路7-7号7楼 邮编:244000
电话:0559-2355439 传真:0559-2355856
皖ICP备19017007号-1
技术支持:黄山智慧城市科技
扫码关注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