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界咨政

当前位置 : 

立足优势 顺势而为 努力开创“乡村振兴”新局面

来源 : 黄山社科     浏览次数 : 59060     时间 : 2018-10-17
字号: 打印

立足优势 顺势而为

努力开创乡村振兴新局面

——对黄山市乡村振兴走在全国全省前列的分析与思考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黄山市立足自身旅游、文化、生态资源优势,扎实推进乡村旅游、特色农业、生态保护和美丽乡村建设,为实施具有黄山特色的乡村产业振兴与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面向新时代,党中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给黄山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只要我们立足优势、找准定,顺势而为、乘势而上,黄山完全有条件、有能力在乡村振兴上走在全国、全省前列,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样板。

一、 我市乡村振兴有条件走在全国、全省前列

黄山市生态环境优美、文化底蕴丰厚、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条件良好,乡村旅游率先发展、特色农业优势彰显,乡村振兴有条件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

(一)生态绝佳,绿色经济发展和生态宜居优势明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黄山境内山水相间,清荣峻茂,全市森林覆盖率达83.3%,是全国的3.83倍、全省的2.9倍(全国、全省森林覆盖率分别为21.6%28.7%),也是全省唯一森林覆盖率超过70%的地市; 全年空气质量达到二级以上的天数97.3%,是全省唯一空气质量达到二级以上的天数比例超过85%的地市(全省空气质量达到二级以上的天数比例为74.3%),全国122个环保重点监测城市中只有10个(福州、厦门、泉州、汕头、湛江、海口、攀枝花、昆明、曲谱、玉溪)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以上的天数比例超过97%; 地表水水质100%达到优良标准,比全国平均水平(57.3%)高42.7个百分点,人均水资源占有量6799立方米,是全国人均水平(约2100立方米)的3.2倍,特别是伴随新安江流域生态保护的深入推进,我市率先推广有机肥和生物农药使用,绿色、生态农业发展势头良好,相比于皖北及全国其他平原地区,山川秀美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绿色环保的现代农业生产条件,顺应了人们崇尚美好生活、追求健康自然的更高要求,是不可多得、不可复制的宜业宜居的乡村福地。

(二)底蕴丰厚,发展全域旅游、推动大众创业的条件得天独厚。粉墙黛瓦马头墙,桃红柳绿碧波漾,这是对黄山小溪、山垄、竹林、茶园、田野、民居如诗如画般乡村美好环境的真实写照,黄山乡村就是这样一个人间仙境。在黄山乡村具有徽派建筑特色的古村落、古民居比比皆是,现有的2座古城、4个古镇、101个古村落和1855幢古民居、446幢古祠堂、121座古牌坊、12座古书院、15座古戏台、18处古码头、20座古塔、275座古桥、60座古亭、50条古道、99处古井、387处古碑,以及其他不尽其数的古建筑遗存散落在乡村各地共同见证古徽州的历史辉煌,是底蕴丰厚的徽文化载体。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文化旅游是旅游发展的制高点,正是独具特色的徽文化优势支撑着黄山旅游长盛不衰发展,给全域乡村旅游发展带来了无限商机,吸引着海内外游客纷至沓来现在全市385A级景区中,有26处分布在区县乡村,各具特色的精典旅游线路穿插在乡村,具有国际水准的休闲度假酒店和浓厚徽派建筑风格的民宿集群在乡村星罗棋步,有效带动了乡村围绕旅游创新、创业发展,使旅游发展与百姓致富相得益彰。

(三)人文厚重,支撑乡村发展和乡风文明建设的基础厚实。徽州大地钟灵毓秀、人才辈出,沉淀着千百年历史所形成的我国三大地方学之一的徽文化,浓缩着古徽州先人炉火纯青工匠精神的徽墨、歙砚、徽州四雕、徽剧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凝聚着千百年来社会贤达日积月累、代代相传的徽商精神、徽骆驼精神,是支撑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和乡风文明建设的宝贵财富。目前,徽州地区现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民间手工技艺、民间舞蹈、戏曲等14大类,共1325个项目,在全省16个市中位列第一; 拥有国家级非遗名录20(全国共1366项,安徽省共91)、省级71项(安徽省共532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20(全国共3068,安徽省共120)、省级145人(全省共576人);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1处(全国共100处,安徽省共3处)、省级传习基地(所)27处、省级非遗教育传习基地5处;徽州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程大位珠算法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文化遗存和非遗传承不仅展示出经济社会发展实力和潜力,也代表着乡风文明建设的境界和水准,更应当看到的是,围绕任何一项非遗传承和传统技艺进行开发利用,都将成为拉动经济发展和百姓就业、增收新的增长点。

(四)交通改善,融入长三角错位发展的区位条件明显提升。我市地处长三角腹地,迎接长三角辖射加速融入杭州都市圈都有懒于交通条件的改善。随着黄杭、合铜黄、黄祁景、黄衢高速和合福高铁的相继建成通车,黄杭高铁即将建成通车,以及昌景黄、池黄高铁共线引入黄山北站的批复,与黄千高速的实施,从根本上提升了黄山高速、高铁的对外通达条件,使我市成为为数不多的高铁、高速、航空齐备的区域性现代交通枢纽地。与此同时,畅通重要景区、景点,服务全域旅游需要的县乡公路网建设不断提标提速,20132015年,三年完成绿道建设400公里;20162018年,三年全面实施农村道路畅通工程,截止3月份,已畅通农村道路2178公里。便捷快速的交通优势,使得黄山成为名副其实的长三角后花园,将进一步推动黄山乡村旅游的发展,更为黄山优质绿色精致农产品开拓长三角至京津翼、珠三角市场打通快速通道。

二、多方面的创新举措为我市乡村振兴羸得先机

近些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及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我市在充分认识自身优势条件的基础上,顺势而为、创新举措、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全域坏境整治和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徽州古建筑保护利用等重点工作,极大改善了乡村的环境面貌和基础设施条件,乡村经济转型发展步伐加快,农村居民收入稳步提高,乡村振兴有了良好基础。

(一)致力于美丽乡村建设,有颜值的新乡村得以巩固提升。近年来,按照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依托黄山旅游、文化、生态资源优势,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围绕两治理一加强(治脏、治乱、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配套),加快推进乡镇政府驻地建成区整治建设;围绕十一项重点任务(垃圾处理、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卫生改厕、房前屋后环境整治、道路畅通、污水处理、河沟渠塘疏浚清淤、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村庄绿化、村庄亮化、长效管护机制),有序推进中心村建设。目前全市约140个省级中心村顺利建设完成,黄山区、徽州区、歙县获评全省美丽乡村建设先进县,黄山市美丽乡村建设走在全省前列,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打下坚实基础。

(二)致力于培育特色经济,有产业的新乡村初现端倪。随着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全市各类特色农业产业化基地规模超170万亩,现有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230家,年加工产值240亿元,其中:茶业综合产值达132亿元,茶叶出口额占全国12%、占全省70%以上,我市被授予中国名茶之都。近几年大力发展起来的油茶种植面积达29.5万亩,山核桃种植面积1.4万亩,香榧种植面积3.2万亩,黄山贡菊种植面积8.4万亩; 以泉水鱼养殖为基础的全市渔业流水养殖产量2500 吨,休宁山泉流水养鱼入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异军突起,农家乐、休闲农庄、民俗节庆及农事体验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丰富多彩,黄山区、歙县、休宁县及黄山区翡翠谷、徽州区潜口镇、歙县上丰乡蕃村等被评为全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及示范点,目前,全市共有180余个村从事乡村旅游接待,年接待量达3000余万人次,占旅游总接待量的70%左右,总收入达230余亿元,占旅游总收入的一半以上。

(三)致力于绿色发展与生态保护,有品质的新乡村厚积薄发。黄山作为工业后发达地区,坚决不走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在全国率先启动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和皖南国际旅游示范区、徽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建设,全国首个跨省流域的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工作入选全国十大改革案例,写入中央《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百村千幢保护工程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创历史先河,为全域乡村旅游发展创出特色、嬴得先机; 在全省率先实施生物农药推广和农药集中配送,深入开展大气污染防治,推进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2016年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1.5%,机械直接还田综合利用率超过50%; 制定出台《畜禽养殖禁限养区划定实施意见》和《黄山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办法》; 在全省率先支持和启动国家茶叶及农产品检测重点实验室建设,推进茶叶种植生态化、加工清洁化改造。目前,黄山区、歙县、休宁县、黟县、祁门县等5个区县列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并获得省级生态县()正式命名,全市共创国家级生态乡镇26个,省级生态乡镇60个,国家级4个、省级120个、市级生态村311个。

(四)致力于传统徽文化挖掘、保护和传承,有乡愁的新乡村丰富多彩。黄山大地有乡愁的乡村无不依赖于徽文化元素一点一滴的滋润。保护和传承乡村中的徽州传统文化,就是打造有乡愁的新乡村。近年来,全市上下对根植在乡村土壤的徽州传统节庆、传统手工技艺传承实施抢救性保护和恢复,鼓励群众积极参与,开展徽州民歌、徽州剪纸、舞龙等乡村传统文化进校园,从小培养孩子们的乡愁意识,让原本已逐渐淡化出群众生活、只能在博物馆感受的传统文化和艺术再次回归到群众之中,变成活的历史活的文化。为了让走出乡村的人们能记住乡愁,在黟县卢村、休宁县祖源村等多个乡村建立了村史馆,通过史料、照片、实物等方式展示乡村历史,也为后代研究历史留下了弥足珍贵的资料。

(五)致力于高品味推进特色小镇建设,有潜力的新乡村竞相发展。2016年,我市在全省率先启动特色小镇建设,高标准启动了首批12个特色小镇的规划编制,去年以来,围绕特色小镇建设的105个重点建设项目,计划投资规模达60亿元,通过全市上下共同努力黟县宏村镇、休宁县齐云山镇跻身中国特色小镇,西溪南创意小镇、齐云旅游小镇、太平湖运动休闲小镇入围省级特色小镇,黎阳镇、呈坎镇、汤口镇、西递镇获批首批省级旅游特色小镇。 特色小镇建设不仅极大改善了乡村小镇周边景观环境,也初步形成了业态集聚发展的新高地,一批小镇核心区形象初步显现,逐步成为乡村振兴发展的领头雁

三、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黄山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地址:安徽省黄山市滨江东路7-7号7楼 邮编:244000
电话:0559-2355439 传真:0559-2355856
皖ICP备19017007号-1
技术支持:黄山智慧城市科技

关注我们

扫码关注
微信公众号

地址:安徽省黄山市滨江东路7-7号7楼 邮编:244000
Copyright © 2021 黄山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皖ICP备19017007号-1 技术支持:黄山智慧城市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