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界咨政

当前位置 : 

乡村产业如何撑起黄山乡村振兴满天星

来源 : 徽州社会科学     浏览次数 : 17954     时间 : 2023-09-16
字号: 打印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重要部署,为我们走好新时代乡村振兴路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强调,“加快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乡村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如何打造黄山乡村振兴满天星,擘画特色鲜明的现代版“新安山居图”,黄山市“六业千亿”乡村产业振兴行动提出,到2025年,黄山市徽茶、中药、养殖、林特、农旅乡愁、数字乡村六大产业,全产业链综合产值突破1000亿元,吹响了我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冲锋号。为了解黄山乡村产业振兴实施情况,我们对此作了专门调研,并提出思考和建议。

 

一、黄山乡村产业振兴的优势

 

近年来,黄山市乡村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产业结构多元化、城乡经济一体化、城乡居民就业增收日趋均等化的局面初步形成。

(一)旅游赋能,有效改变乡村产业单一化问题

从改革开放之初西递、宏村利用古民居开发旅游业,黄山区汤口镇山岔村首开农民办旅游、村集体开发翡翠谷景区起步,截至目前,黄山全市已有乡村旅游景区景点57个,民宿、农家乐2400家,纳入百村千幢保护的古村落101个,还有乡村特色旅游风景线、百家摄影点、乡村特色节庆赛事活动等都成了吸引游客的好去处。据农民工就业和劳动力调查测算,在黄山市本地就业的乡村劳动人口中,约有10%左右从事旅游、服务等第三产业,乡村居民来自于第三产业的经营性收入占到经营性收入的60%左右,在全省率先改变了乡村产业以农为主、农民经营性收入依赖农业的单一局面。

(二)交通先行,保障促进乡村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

尽管山区人口密度不及省内其他地市,但是每万人拥有的公路里程却高出全省平均水平62.5%,随着乡村公路通达条件改善,全市所有行政村物流网点布局实现全覆盖,支撑特色小镇建设产业发展的环境明显改善,全市现有国家级特色小镇试点6个,省级特色小镇试点11个(总数居全省之首),市级特色小镇14个,这些特色小镇逐步成为黄山市促进城乡融合和乡村产业发展的新平台。

(三)绿色生态,为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先机

与我省传统的粮食主产功能区为主的一些地市相比,我市发展优质高效特色化精致农业的条件得天独厚,林、茶、果、菌、中药材等的亩均产出普遍高于粮食主产区的农业产出,全市现有茶园面积近80万亩、中药材18.5万亩。我市茶叶、菊花生产成为农民经营性增收的主要来源,占到农村居民农业经营性收入的86.9%。此外,近些年,泉水鱼、中药材、油茶、香榧、枇杷、食用菌等特色种养业发展势头良好,为因地制宜发展乡村产业、促进农民增收拓展了新路。

(四)文化积淀,成为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独特优势

文化资源助力经济发展不仅体现在有形资源要素的利用上,同时也体现在凝聚于血脉传承中的无形力量。从有形资源要素看,散落在乡村的古祠老宅、古树、古桥、古道,以及至今仍在发挥作用的古代水利设施等,沿袭着一代代传承下来的徽派建筑技艺、“四雕”工艺、传统特色食品加工工艺(如臭鳜鱼、毛豆腐制作等)等都是古为今用,也是发展乡村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从无形的文化力量看,这片故土所蕴育出的古徽州、新黄山人那种勤俭持家、吃苦耐劳的品质,敢闯敢干、经商济世的豪迈气慨,也是无形力量源泉。

 1b17230a74a44c58bee76b4169741c2.jpg

二、黄山乡村产业振兴存在的短板

 

从产业自身看,六大产业中,徽茶产业、养殖产业、林特产业、农旅乡愁产业属于黄山市传统乡村产业,体量大、发展模式较为成熟,后续发展将面临如何打造新增长点,如何在全产业链创新升级上找突破点等难题。同时中药产业、数字乡村产业作为后发产业,面临着规模小、不成熟,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不强的问题。

(一)产业效益不高

以茶产业为例,与周边同是产茶区的福建南平、浙江丽水相比,黄山茶全产业链效益还不高。2021年,全市茶园面积80万亩,茶叶产量4.3万吨,全年全产业链产值180亿元,规模以上茶叶加工企业65家,而南平市茶园面积为64.3万亩,虽然低于黄山市,但茶叶总产量为8.4万吨,全年全产业链产值超350亿元,规模以上茶企有84家,均高于黄山市。黄山市茶业一产产值43亿元,一产产值亩均5375元,综合产值亩均22500元,“亩均效益”与邻近的浙江丽水相比仍有差距。资料显示,2021年,丽水市一产产值亩均8553元,高出黄山市59.1个百分点,综合产值24671元,高出黄山市9.6个百分点。加之,黄山市以春茶为主,与外省全年采茶区相比,夏秋茶采摘不够,山区茶园基础薄弱,外出务工劳动力较多,社会化服务落后,茶叶总产量难以提升,制约着茶产业做大做强。

(二)规模总体不大

以中药材产业为例,2020年,全市中药材种植种类31个,种植面积15.2万亩,年产量2.5万吨,中药材农业产值12.4亿元,综合产值32亿元。与省内亳州市相比,黄山市中药材产业还刚刚起步,亳州市中药材种植面积约120万亩,其中标准化种植面积36万亩,中药材农业产值37.9亿元,中医药制造业产值352.2亿元,中药商贸流通业交易全年总额1060亿元,黄山与亳州中药产业差距主要体现在中医药制造和后续交易流通环节。近年来中药材市场行情较好,黄山市一些农户种植积极性提高,但部分农户有着“小富即安”心态,对扩大产能意愿不强,致使全市中药产业有“优”无“势”。

(三)精深加工不强

精深加工意味着农产品附加值提升,在黄山农产品体量规模不占优势前提下,做强精深加工也许是农业产业化出路之一。目前,全市在精深加工上主要面临缺少龙头企业带动和高新技术企业支撑问题。比如,作为黄山优势中药材品种的“徽五味”(黄山贡菊、徽灵芝、绿萼梅、祁白术、祁黄精),要开发药食同源食品,则需要生物医药企业、绿色食品企业、生物萃取企业支撑。再如,林特经济中,围绕特色果业、木本油料、竹笋、食用菌等特色林业资源开展林特食品精深加工,也需要谋划一批林特“双招双引”项目来支撑产业链延伸。此外,畜产品中的皖南花猪,近年打开长三角等高端市场后销售较好,但由于本地屠宰能力有限,目前多为活猪调运后异地屠宰,不仅增加了疫病传播风险和养殖成本,也不利于本地生猪产业长远发展。

(四)产业融合不优

农旅乡愁产业,是在创新创意引领下的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再升级。值得一提的是,目前,黄山市进入旅游统计的民宿共计2455家,占安徽省70%以上,成功跻身全国首批9个“全国民宿产业发展示范区”,在民宿产业的助推下,黄山乡村旅游接待量达到4420万人次、总收入323亿元。虽然有一定规模,但存在农旅业基础设施薄弱,同质化现象较多,精致农旅乡愁产品开发力度不足,农旅休闲龙头企业不多等短板需尽快补齐。比如,在全域旅游带动下,黄山市有的区县、乡镇积极发展乡村旅游,不少偏远山村的高端民宿、网红民宿品质服务均得到游客认可,但民宿周边旅游配套服务(包括进村道路、村庄环境、小区域微景点打造、特色农旅消费品设置等方面)不足。同时与农业生产、农副产品加工销售等融合不紧密,“农事体验+休闲度假+农产品销售”的模式还不成熟,影响游客体验感,而一些低端民宿又陷入同质化恶性竞争,最终影响黄山农旅品牌形象。

(五)特色优势不显

徽文化和自然生态是黄山的宝贵财富,“小产区”“绿色有机”“文化附加值高”是黄山农产品特色优势。黄山茶叶“小产区”模式、“小罐茶”品牌等,已初步走出一条高端路线,但围绕林特产品的“小产区”建设还有待探索。比如,以黄山山脉为中心的林茶香榧立体生态特色小产区、以天目山山脉为中心的山核桃特色小产区、以太平湖为中心的生态竹笋特色小产区如何走精致农业路线还需探索;以新安江为轴线,如何高标准建设沿江的三口柑桔、三潭枇杷、富岱杨梅、黄山油茶及黄山猕猴桃林特产业集群生态廊道也有待突破。以山核桃为例,近些年黄山市周边的临安、宁国等地有了长足发展,相比之下,同样具有资源禀赋和同等发展条件的黄山则徘徊不前,多数山核桃只能运往浙江临安等地进行深加工和销售,成了省外企业的原料市场,资源特色的优势并没有在本地形成效益。

(六)数字应用不深

多年来,黄山市大力实施的电商进村、快递进村等工程,2021年,全市农产品网络销售额25.4亿元,同比增长22%,为发展乡村数字产业打下了较好基础。但物联网、大数据、空间信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过程、农产品质量追溯等融合应用不多,在运用云技术存储数据,并分析农作物长势、对自然灾害和病虫害预警、方便消费者在线体验消费、研判市场行情等方面应用不深,大多数还处在数字农业应用的初级阶段,黄山农产品生态、绿色、有机等品质优势,还没有能够真正产生让消费者透过一个手机屏幕就能实时感知、产生信任、便捷下单的效果。此外,黄山网红“新农人”和网红农产品不多,不少优质产品还没有通过电商走出去,“直播”销售缺少专业团队持续支持,真正懂生产、会应用的乡村数字“新农人”并不多。

三、黄山乡村产业振兴的机遇

 

多年来黄山市聚焦绿色精致农业发展,坚持多主体培育、全链式发展、多要素发力,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打下良好基础。随着产供销体系不断完善,农村电商的快速发展以及交通物流便利化程度的大幅提升,黄山市做大做强乡村产业迎来新一轮机遇。

(一)特色农业发展势头强劲,推动乡村产业加快发展步伐

据了解,为优化布局茶叶、中药材、畜禽、水产、林特等产业,加快建成集种养、加工、流通、旅游一体化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到2025年,黄山市将建成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40个,创建国家农业产业园1-2个,土地规模化流转率达50%,铺设山地轨道运输线路达180条,打造全域茶园无农残城市。为重点支持“六业千亿”行动计划,市财政每年统筹安排不少于5000万元经费(调整优化促进特色现代农业发展专项资金、茶产业专项资金、美丽乡村建设专项资金等涉农资金)用于乡村产业发展,要求区县财政安排资金,优先保障乡村产业发展,这些举措势必会进一步推动乡村产业能级提升、发展步伐加快。

(二)新型经营主体不断壮大为产业发展注入活力

目前全市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06家,龙头企业牵头组建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71家,全市家庭农场1721家,农民合作社2116家。黄山市将坚持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鼓励新型职业农民、专业大户、农场致富带头人通过土地流转发展成家庭农场,梯度培育国家、省、市三级联动的龙头企业。到2025年,亿元以上龙头企业达50家,10亿元以上龙头企业达3家,每年发展10个左右“企业+家庭农场+合作社+农户”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培训高素质农民5000人以上。这些主体参与到投资兴业、生产运营、品牌营销等环节,将为黄山发展创意农业、智慧农业、品牌农业注入活力。

(三)全产业链发展思路明晰为三次产业融合赋能

当前黄山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融合发展为根本路径,大力发展农产品“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构建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从初级产品到终端消费的融合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因地制宜结合全域旅游,做好农旅融合文章。如部分企业在优质产区建立茶园基地,并开发保健食品、新式茶饮;利用黄山市食材资源,开发预制菜品,实现卖“原产品”向卖“制成品”转变,推动徽菜产业全链发展;将黑茶、黑粮等资源优势、产品优势与黟县乡村旅游优势叠加,形成了一产、三产为二产赋能,二产反哺一产、三产的融合发展模式。企业在发展的同时,促进了村级集体经济壮大,带动了村民就业增收。

(四)要素保障力度加大助力经营主体做大做强

黄山市将在“科技+”“金融+”“资本+”三方面发力,解决制约经营主体发展的当务之急。在新品种选育、农业集成技术、绿色发展模式、农产品精深加工、智慧农业等领域,深化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开展技术研发攻关。深化与金融机构合作,开发丰富“茶业贷”“菊花贷”“鳜鱼贷”等多种金融产品,在政策性农业保险基础上,深化与国元保险战略合作,拓宽农业保险覆盖率。深化乡村运营机制,做大做强强村公司,用好合肥农交会、上海农交会等平台,全力做好“双招双引”工作,吸引更多国内外优秀企业、优秀人才签约落户。这些举措落实将进一步破除制约黄山乡村产业发展的瓶颈,为黄山打造乡村振兴新典范提供有力支撑。

 

四、黄山乡村产业振兴的挑战

 

在全国上下竞相发展的态势下,黄山市既有先发优势,也有挑战。

(一)两大乡村产业面临严峻发展态势

一是乡村旅游周边地区同质化竞争的形势十分严峻。在黄杭城际铁路建成通车之前,与黄山市毗邻且自然生态环境相近的浙江省淳安、建德、富阳、桐庐乃至开化、临安等县(市、区)就着力布局发展乡村旅游,黄杭高铁开通后,这些地方因为离上海、杭州等大城市的时空距离更近,与黄山市的山水人文环境也更接近,对来自于长三角的游客就近分流的状况已经十分明显。二是茶产业面临西部地区竞争。近十年来,云、贵、川等西部省份大力发展茶产业,茶产业规模迅速扩大,亩均茶叶产量显著提高,反观黄山市在亩均单产、茶园标准化建设上已不及一些后发地区,加之西部地区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而茶叶生产又是强体力劳动,在黄山市茶季采摘劳动力缺乏、人力成本又高的情况下,已经吸引了包括黄山市在内的一些同行前往云贵川等地投资经营与发展,黄山茶产业面临着向何处去的发展困惑。

(二)乡村产业发展的层次和水平不一

一是生产经营粗放影响产业形成优势。据有关资料测算,作为山区林业大市,黄山市林地面积占全省1/5,但林业增加值占全省的份额只有5.2%。一方面,大宗的木竹资源采伐与深加工粗放,不少山区和深山区该有的木竹间伐也由于人力成本高、劳动强度大,鲜有人问津,加之在竹木深加工上难以形成较高的附加值,未能较好地发挥出资源效益;另一方面,农林牧渔业品种结构优化未能引起重视,特别是山区多数农民对投入多、回报周期长的苗木、盆景、经果林、中药材种植等林下经济发展兴趣不大,仅有少数经营者通过山场流转投资发展,大力发展特色种养业的路子不宽、氛围不浓、总体规模偏小。二是市场体系建设滞后,不利于培育产业优势。相比于浙江省通过培育专业化大市场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经验做法,黄山市茶叶、菊花等资源在全国、全省的份额和知名度都不低,但未能形成在全国有影响力的专业化大市场发展格局。即使在休宁县眉茶生产地,也仅仅是外贸出口加工集散地,尚未培育出能够自营的外贸出口经销团队和服务商,直接影响盈利能力。

(三)乡村产业发展的组织化程度不高

一是三次产业融合程度不高,产业链生态链有待提升。较为典型的是,三阳、杞梓里等占县域面积近一半的歙南地区,是歙县茶叶的重要产区,但这一品牌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都难以支撑茶区产能,该区域却成为西湖龙井的原料供应基地。还有山核桃深加工环节,也是主要依赖于毗邻的临安区企业,由于缺乏深加工环节,农产品销售完全受制于人,既影响农民增收,也错失了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业的机遇。黄山贡菊尽管种植规模和亩均收益较高,但萃取深加工等都是空白。新型经营主体在加速三产融合过程中,也面临如何做大做强、保障要素供给、促进农企合作和打造公共品牌影响力问题。二是乡村产业发展的专业化分工程度不高,产业化服务体系有待加强。黄山市特色农业规模化发展最大的短板是品牌化、市场化运作较为薄弱。尽管近些年也扶持发展了一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但总体规模偏小、品牌偏多,同质化竞争激烈,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不高,加之农产品季节性因素影响投资效应,限制发展的难题未得到有效破解,以致好产品卖不上好价钱。如:三潭枇杷主产区歙县,每到枇杷成熟旺季,既缺乏冻链保鲜运输和有能力的经销商帮助促销,又缺乏大规模的生产加工转化、提升能力。枇杷生产旺季,没有形成与枇杷产量匹配的规模化加工企业和生产能力,以致沿着新安江一线的枇杷主产区范围内,就有家庭作坊式的枇杷膏加工点500多家。由于缺乏统一的品牌,品质再好也难以打消一些消费者顾虑,自然也难以做特做强做优。

 

五、以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黄山乡村振兴的几点建议

 

(一)聚焦扩量,做强产业链源头

一是实施耕地、林地、园地基础改造工程,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发挥财政资金奖补作用,鼓励闲置资源资产盘活利用,从源头上突破农业产业体量。二是立足黄山山多地少的实际,优化发展空间布局,以标准化基地建设为突破,加快绿色生态示范基地建设,高质量编制六大产业布局顶层设计和发展规划,发挥政策资金项目对产业集群化的引导作用。三是挖掘地方资源优势,推广区域特色明显、市场潜力大、附加值高的地方优质特色品种,探索保种育种与农业产业化的良性循环。

(二)聚焦求精,做优产业链中端

一是加快农特产品精深加工基础设施改造升级,支持鼓励订单生产,提升农户种养积极性,推广“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经营模式。二是支持鼓励本土生物医药企业、绿色食品企业、生物萃取企业等开展功能型产品研发与生产,运用新技术新方法改造和提升传统生产工艺,实现自动化、智能化、标准化、数字化制造,提升精深加工水平。三是培育壮大骨干企业,扎实推进农业产业“双招双引”,编制招商项目库,力争引进一批大企业大集团落户黄山,提高黄山全市农特产品精深加工水平。

(三)聚焦提质,做硬产业链内核

一是积极打造“两品一标”认证绿色基地,加快建立龙头企业质量追溯制度建设,加强农产品质量监测和安全指标控制监管,研究制定重点品种质量安全标准。二是培育一批徽州特色的“土字号”“乡字号”产品品牌,积极创建区域公共品牌,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通过博览会、交易会、展销会等平台,以及网络视频、直播带货等形式,讲好品牌故事,提升品牌溢价能力。三是把优质资源与优势资本嫁接起来,引进一批国内知名企业和跨境电商等行业头部企业,提升生产加工销售能级,鼓励各类社会资本下乡投资,投入乡村绿色农业发展和全产业链发展,支持发展有一定运营能力企业为主体、农民参股的“公司+农户”模式,增强黄山产品竞争力。

(四)聚焦融合,做大产业链价值

一是树立一产往后延、二产两头连、三产走高端思路,促进全环节提升、全链条增值、全产业融合,形成政府引导、农户参与、企业带动、科技支撑、金融助力的良好产业生态。二是推动农业与乡村旅游、特色民宿、农事体验、文化教育、中医养生、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推进乡村优质资源开发利用,实现“村庄变景区、田园变游园、劳动变活动、产品变商品、农家变商家”。三是加强与学校、文艺界合作,推动教育、人文等元素融入农业产业,发展农田艺术景观、农业文化遗产展示、农耕文化与田园野趣体验等创意农业,建设一批农业教育培训和社会实践研学旅行基地。结合乡村旅游发展和农旅型伴手礼开发,探索发展个性化定制农业、众筹农业等新业态。

(五)聚焦增效,做亮产业链特色

一是提升生态附加值,突出黄山农产品绿水青山优势,加强生态基地建设,培育优势特色良种,落实全流程绿色防控管护,提升农产品绿色加工工艺水平,主打绿色健康环保的黄山“小产区”精致农产品理念,积极抢占国内外高端市场。二是提升科技附加值,发挥市内外科研院所实验室、产品研发中心功能,用好产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和科技创新团队,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深度嵌入农业产业发展,提升产学研融合水平,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打造一批智慧园地示范基地,搭建质量安全区块链溯源平台。三是提升文化附加值,讲好田园徽州故事,加强与文旅、文联部门合作,以专题纪录片、短视频大赛等方式加大宣传力度,推动农耕文化创意创新,支持举办黄山优质农产品IP形象创意设计大赛,鼓励发展“农耕文化+”,开发系列文创农产品,打造黄山农产品品牌形象。

(六)聚焦创新,做活产业链灵魂

一是建设包含吃住行购娱一体的农旅电商平台,开发订单式、定制式农旅服务产品,开展电商营销,实现乡村旅游宣传、管理、接待、农特产品销售、网络营销的信息化、便捷化。二是建设一批集VR全景可视化、互动体验式、农旅综合服务为一体的绿色农业发展成果和绿色农产品、农旅特色旅游产品展示接待中心。三是加强农业农村数据资源全面、高效和集约管理,打造农村专题数据库,实现数据共享,提升农业数据信息支撑宏观管理、引导市场、指导生产的能力,用数字化引领驱动农业农村现代化,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作者系黄山调查队产业科陆骏)未经作者同意  不得转载转发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黄山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地址:安徽省黄山市滨江东路7-7号7楼 邮编:244000
电话:0559-2355439 传真:0559-2355856
皖ICP备19017007号-1
技术支持:黄山智慧城市科技

关注我们

扫码关注
微信公众号

地址:安徽省黄山市滨江东路7-7号7楼 邮编:244000
Copyright © 2021 黄山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皖ICP备19017007号-1 技术支持:黄山智慧城市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