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山市巅峰旅游研究中心 盛学峰
文化新业态是培育文化产业新的增长点的重要途径,是引领产业结构调整和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其内容包括三个层面,一是新媒体和新行业的出现;二是新兴数字信息技术对传统文化行业进行改造;三是文化产业化过程中,传统产业加入文化内容后产生新盈利模式。黄山市文化资源丰富,正全面推进徽州古建筑保护利用,加快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大力发展文化创意新业态、文化产品新形态,增强文化产业的科技含量,加快构建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拓展文化产业的发展空间,是黄山市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的必然要求。
一、黄山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一)文化产业体系初步建立
近些年来,我市围绕建设现代国际旅游城市战略定位,依托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等战略平台,不断挖掘、提炼和开发徽文化中最具特色和时代生命力的文化资源,确定了以旅游文化、传统文化、博物文化、摄影艺术、演艺影视、文化创意、红色文化、宗教文化、茶艺文化、医药养生等十大产业为发展重点,培育了一批骨干文化企业,推进了一批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建设了一批重点文化产业园区(基地),打响了一批节庆赛事品牌,初步建立了门类较为齐全的文化产业体系。
(二)重大文化产业项目稳步推进
自2009年实施文化产业精品打造工程以来,全市列入重点项目累计有60个,总投资额达235.4亿元,累计完成投资88.95亿元。徽州文化与艺术长廊、徽文化产业园、新安江延伸段综合开发、百佳摄影点、屯溪老街整体改造提升、徽州古城保护与开发、齐云山生态文化旅游区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快速推进。目前我市拥有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家,省级文化产业园区1家,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9家。
(三)文化业态不断丰富
我市在旅游景区开发中注重文化资源的挖掘,目前全市52家A级以上景区中,以文化为主的32家,占60.77%。全市59家博物馆,接待国内外游客和市民近300万人次。在“百村千幢”古民居保护利用工程到对徽州古建筑实施全面保护利用中,打造了艺术会所、民俗客栈、特色酒吧、休闲茶社、传统作坊、地方小吃、农事体验、摄影影视、健康养生、艺术创作、休闲度假、收藏展示等12类文化产业业态几百处,建成湖边古村落、秀里影视村、黎阳故邸等13处集中保护地,大大丰富了文化旅游产品内容,增强了游客休闲体验。
(四)文化产业品牌逐渐突显
黄山市被列为“中国摄影之乡”、“中国徽菜之乡”,歙县被授予“中国徽墨之都”、“中国歙砚之乡”。中国黄山国际旅游节暨徽文化节、中国黄山国际山地车赛、中国黟县国际摄影节等已成为知名节庆品牌。大型多媒体歌舞《徽韵》入选国家文化旅游重点项目名录。徽州四雕、徽墨歙砚、万安罗盘、徽州漆器已成为享誉中外的徽文化产品。
二、黄山市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市文化产业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与文化产业成为我市支柱性产业的地位还不相称,与黄山经济发展还不协调,与旅游业发展的需要还有些距离。主要表现在:
(一)文化产业基础薄弱
我市文化产业起步相对较晚,文化企业规模普遍偏小,缺乏文化产业航母。据统计,全市共有文化法人单位(不包括手工作坊和个体经营者)1067家,年主营业务收入高于5000万元的文化企业仅有3家,而且主要集中在印刷和包装行业。文化资源整合与开发不够,缺乏在全省乃至全国叫得响的文化品牌,缺乏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骨干文化企业。在一些与高新技术结合的新业态中,还呈现“为他人做嫁衣裳”的“纽扣现象”。
(二)文化产业市场化程度不高
目前黄山市开发利用的文化资源主要以古村落、古民居为主,丰富的文化资源还没有充分有效转化成文化旅游产品,文化旅游接待人数及其产生效益与丰富的资源不符。文化产品体系不够完善,缺乏休闲、体验、养生等多种类型的综合性产品。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不足,文化产业与科技融合度低,创意文化产业发展不足,从而导致消费链不长、产品附加值低、经济效益不高。
(三)文化产业集聚效应不强
文化产业规模化程度不高,缺乏在全国有影响力的文化产业生产交易基地、产业带。散落在全市各地的零星文化业态各自为阵,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不强。
(四)文化产业创新人才不足
人的创意在文化产业发展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我市文化产业领域严重缺乏懂经营、善创意的文化产业管理人才。虽然安徽以“六个一批”双百人才工程为重点,大力培养和引进拔尖人才和领军人物,目前黄山市引进各类文化产业人才微乎其微,不能满足文化新业态对人才的实际需求。
三、促进黄山市文化产业转型发展的建议
(一)加强政策扶持力度,夯实文化产业发展基础
文化产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资金的支持,要推动文化与金融融合发展。2014年,文化部、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深入推进文化金融合作的意见》,文化部与工信部、财政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大力支持小微文化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我市要积极向上争取对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的文化建设予以扶持,争取更多徽文化龙头企业列入省重点扶持的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加强文化强省资金对我市重点文化项目支持力度。加大招商引资强度,提升文化产业招商覆盖面和影响力。积极争取设立黄山市文化产业创业投资基金。同时,争取财政、税收、土地等方面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
(二)培育文化新业态,加快特色文化产业发展
特色文化产业是指依托各地独特的文化资源,通过创意转化、科技提升和市场运作,提供具有鲜明区域特点和民族特色的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产业形态。黄山市要鼓励专业艺术院团与重点旅游目的地合作,打造特色鲜明、艺术水准高的专场剧目。发挥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节庆品牌效应,组织开展参与性强的文化旅游活动。支持传统戏剧的排练演出场所、传统手工艺的传习场所和传统民俗活动场所建设。在注重徽文化产业发展的同时,推动佛文化、道文化、红色文化、海派文化等多元文化产业联动发展。突出传统特点,彰显文化特色,保护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乡村原始风貌、自然生态,鼓励文化资源丰富的村镇因地制宜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建设一批文化特点鲜明和主导产业突出的特色文化产业示范乡镇、特色文化街区、特色文化乡村。明确黄山城市文化定位和文化产业发展重点,把特色文化产业项目与城市景观风貌、功能布局紧密融合,形成地域特色。
(三)增强文化产业科技含量,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文化产业在科技助推下,将传统文化产业赋予“创意”、“创新”内核,向具有时代活力和创新力的新兴文化业态转变,实现文化产业发展方式转变和升级换代。2012年,安徽省委、省政府于发布《关于加快推进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合肥入选首批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2014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我市要实施文化科技企业培育工程,培育一批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加快蓝猫动漫传播创新基地、黄山河马文化产业园建设,提升非遗资源的文化创意,加强非遗与旅游的融合,积极申报国家级文化与科技融合示范基地。
(四)提升产业集聚效益,做大文化产业品牌
提升文化产业内在素质,培育创意设计市场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具有较强竞争力、成长性好的龙头企业。建立全 市文化产业项目库,谋划和实施一批具有示范效应和牵动效应的文化产业项目。加快徽文化产业园建设,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水平,吸引更多的优质企业、名家大师入园发展。提高摄影写生的市场化运作程度,鼓励成立摄影、写生产业发展公司。借鉴山东青州书画产业发展模式,孕育全国性的书画文化市场。借鉴河南开封清明上河园经验,将徽州文化与艺术长廊打造成集演艺、旅游、休闲、餐饮、娱乐、购物为一体的文化旅游产业园区。整合中心城区的徽州文化与艺术长廊、香茗大剧院、高尔夫球场、屯溪老街、黎阳印象、外边溪、元一全景剧院、湖边古村落、花山谜窟、鬲山、小龙山等文化项目,串珠成链,打造成高品质、有特色、有影响力的文化产业集群。
(五)拓宽人才培养渠道,引进文化创新人才
能否拥有充足的高素质的文化产业人才,是否构建了科学合理的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机制,决定了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水平和速度。要积极营造创意设计氛围,提高非遗传承人的创新发展意识,大力培养创意和设计人才、文化经纪人才、文化市场营销策划人才等。借助教育产业的科研、人力、智力等优势资源,推动文化产业创意研发、人才培训、企业孵化、转化交易等,鼓励在黄山学院、黄山职业技术学院建立文化产业培训基地。建立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基金和资助体系,引进文化产业高级人才。
版权所有:黄山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地址:安徽省黄山市滨江东路7-7号7楼 邮编:244000
电话:0559-2355439 传真:0559-2355856
皖ICP备19017007号-1
技术支持:黄山智慧城市科技
扫码关注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