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市国税局
随着城市发展功能区的布局逐步明晰,经济开发园区(以下简称园区)在地方经济发展、国税收入构成中的地位日益突出。黄山市园区建设从2003年起步,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在全市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逐步成为黄山市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对外开放的示范区、特色产业的集聚区和城市发展的新城区。本文拟从国税角度对黄山市园区的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并指出园区发展需要关注的问题,提出促进园区科学发展的建议。
一、黄山市园区经济税收基本情况和主要特点
(一)园区基本情况
黄山市园区包括:省政府批准设立的省级歙县经济开发区;省政府批准筹建的黄山经济开发区、休宁经济开发区、祁门经济开发区、黟县经济开发区、黄山工业园区、徽州经济开发区、歙县北岸经济开发区等7个省级开发区;市政府批准设立的市级屯溪经济开发区。9个园区规划总面积88.1平方公里,目前已建成面积41.5平方公里。截至2013年底,全市园区累计招商签约项目1028个,其中工业项目840个;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72亿元,其中基础设施投入147亿元;国税登记企业1077户,占全市国税企业户数的12.7%。2013年度实现园区总产值512亿元、工业总产值484.7亿元、工业增加值112.5亿元,较上年分别增长19.3%、21%、19%;入库国税收入6.33亿元,占全市国税总收入的29.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入库国税收入3.51亿元,占全市国税总收入的16.2%。
(二)园区国税收入主要特点
1.地区税收发展不平衡。从2013年园区入库税收来看,全市8个单位(三区四县和市经济开发区,歙县经济开发区和歙县北岸经济开发区合并统计,以下分析按此口径)发展不平衡。歙县、黟县、祁门县园区入库税收同比分别增长17.3%、68.9%、14.8%;市开发区、屯溪区、黄山区、徽州区、休宁县园区入库税收同比分别下降23%、27.2%、48.1%、11.5%、5.9%,其中市开发区、休宁县、屯溪区园区2014年1-6月累计入库税收延续下降趋势,分别比上年同期下降36.7%、11.2%、0.1%。
2.规上工业企业税收波动大。从2013年园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入库税收占园区总税收比重看,除黟县园区维持不变之外(园区33户纳税人均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其余7个区县均有波动。市开发区、祁门县园区分别比上年提高9.2和2个百分点;歙县、休宁县、黄山区、屯溪区、徽州区园区分别下降11.9、8.8、5.2、4.6、3.2个百分点,其中休宁县、歙县、徽州区园区2014年1-6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税收比重分别下降34.8、3.4、1.1个百分点。
3.纳税企业行业分布广。2013年全市园区纳税企业主要分布在47个行业,其中入库税收超1000万元的行业有18个,重点行业不够突出。行业最多的徽州经济开发区共有33个行业,行业最少的黟县经济开发区有16个行业。入库税收行业集中度(计算口径:前三位重点行业合计入库税收占园区总税收比重)最高的是休宁经济开发区,以商业为首的三个重点行业合计入库税收9343万元,占园区总税收的64.2%,最低的是歙县园区,以仪器仪表制造业为首的三个重点行业合计入库税收3062万元,占园区总税收的35.7%。
4.税源规模梯次分布。从2013年园区税源结构看,园区税源规模梯次分布,后续发展空间广阔。入库税款1000万元以上的有6户,合计入库税款1.84亿元,占全市园区总税收的29.1%,其中黄山永新股份入库税款7857万元,休宁久泰入库税款3918万元,昌辉汽车入库税款2135万元,分别位居前三位;入库税款100-1000万元的有121户,合计入库税款3.24亿元,占全市园区总税收的51.1%;入库税款10-100万元的有325户,合计入库税款1.22亿元,占全市园区总税收的19.2%。另有260户纳税人(主要是近期招商入园企业)未缴纳税收。
5.出口退税比重高。从2013年园区出口退(免)税情况看,全市园区办理出口退(免)税2.26亿元,占全市出口退(免)税总量的68.9%,其中办理出口退税1.61亿元,占全市出口退税总量的62%,办理免抵调库6458万元,占全市免抵调库的95.1%。从园区出口退(免)税与园区入库国税收入之比来看,除徽州区、黄山区接近全市平均水平之外,其余园区均大幅度超过全市平均水平,其中市开发区办理出口退(免)税3629万元,与入库国税收入之比为65.6%,位居首位。
6.部分行业税负高于平均水平。从2013年园区分行业增值税税负看,园区大部分行业的增值税税负与全市平均税负大体持平,但少数行业增值税税负与全市平均税负差距较大。2013年园区入库税款超1000万元的18个行业中,通用设备制造业增值税税负与全市平均税负相同;6个行业增值税税负低于全市平均税负,其中批发业增值税税负为2.4%,与全市平均税负相差0.6%;11个行业增值税税负高于全市平均税负,其中食品制造业、金属制品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值税税负与全市平均税负差距较大,分别相差2.9%、0.8%、0.5%、1.1%。
二、黄山市园区发展需要关注的几点问题
从对园区国税收入分析中可以看出,近年来黄山市园区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园区国税收入接近全市国税总收入的三分之一,园区税源已成为国税收入持续增长的重要来源。但园区经济发展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影响了地区经济和税收的长远发展。
(一)经济形势影响明显。近年宏观经济增长持续放缓, 2013年全市工业增加值171.4亿元,同比增长13.4%,比上年下降4.5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6.1亿元,同比增长14.3%,比上年下降3.2个百分点。从园区企业的增值税税负和出口退(免)税来看,国税部门的征管力度并未下降,积极主动地落实退免税政策、扶持企业发展的态度没有改变。但与经济指标放缓相对应的反映是园区国税收入的下滑。
(二)产业特色不够鲜明。园区能够有效推进产业集群的发展,产生“规模效应”和“乘数效应”,进而推动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黄山市园区近年来在发展主导产业上取得了一定成效,其中徽州区园区的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化工行业的产业集群效应初步显现,2013年两个行业提供了徽州区园区54.2%的国税收入,其他园区产业特色较为模糊,产业链条发展不够完善,重点行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不强。另外,商贸企业比重偏高,2013年园区入库国税收入前30名中有6户商贸企业,商贸企业纳税不稳定,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税收执法风险。
(三)项目建设速度不快。近年来,黄山市园区发展过程中始终把项目建设作为“一号工程”。但从园区国税收入情况看,项目建设的效果不理想,零税户和低税户比例较高。2013年,全市园区有260户企业未缴纳税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5户;缴纳税收10万元以下的有365户,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2户。究其原因主要是有些项目办理税务登记之后,迟迟未开工生产;有些项目协议资金和实际到位资金缺口很大;有些企业由于流动资金不足,融资渠道不畅,导致生产开工建设不足。
(四)企业经济效益下滑。税收是新创造价值的组成部分,企业效益越好,税收的产出潜力越大,反之则税收的来源萎缩。近年来,黄山市园区企业效益反映在税收上就是企业所得税减收。2013年全市园区入库企业所得税7092万元,同比下降38.8%。企业效益下滑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宏观经济总体下行导致园区企业生产运营成本增加、部分产品出现滞销、利润空间被挤压;二是黄山市园区企业科技含量不高、缺乏有影响力的品牌、产品附加值低等因素导致抗风险能力弱、竞争力不强。
三、促进园区科学发展的几点建议
在当前国税部门组织收入工作面临多种不利因素的形势下,园区税源的培育和成长更趋重要。为此从国税视角对园区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一)科学规划,推动优势产业集聚发展。一是找准地方产业发展重点,明确功能定位,形成各具特色、功能完备、有机链接的产业园区空间布局,着力抓好主导产业,推进产业集聚。二是大力推进代建或租(购)标准化厂房工作,建设多层、通用厂房,提高投资强度和土地使用率。三是建立项目退出机制,根据不同行业设定最低投资强度或一年内最低投资总额等,对个别“盲目圈地、多征少用、征而不用”的项目,合理引导其退园,消除园区“开而不发”现象。四是加大监管力度,严格准入管理,坚决遏制高污染、高能耗、低效益的企业项目入园,大力发展园区循环经济。
(二)培育税源,推动企业又好又快发展。一是推动企业与科研机构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信息交流、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合作,推动产品升级换代,提高市场竞争力。二是立足本地资源和园区已具备的产业基础优势,鼓励与国际大公司、大集团联姻嫁接,鼓励大企业引进配套企业落户园区,以企引企。三是在原有鼓励企业上市相关政策的基础上,细化跟踪帮扶措施,按照培育期、辅导期、成熟期进行分类指导和重点扶持,推动企业加快上市步伐。四是探索建立以园区财政和各种金融资金组成的创业风险投资基金,以优惠利率、贴息等方式,对创新型企业给予扶持,培育高新技术企业。
(三)优化结构,促进园区产业转型升级。一是加大招商力度,完善选资标准,实现由“价值链低端”向“价值链高端”的攀升,使主导产品从单一型向多元化、从初加工向精深加工、从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转变。二是安排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资金,大力培育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物联网、高端装备、生物信息等新兴税源。三是通过对高新技术的开发、引进和产业化,承接技术密集性产业,积极培育符合“两大(市场需求量大和产业关联度大)、两高(产品技术含量高和产品附加值高)、两低(低污染和低能耗)”原则的潜在新型产业。四是以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鼓励和支持企业加大创新投入,不断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四)改善环境,提高园区管理服务水平。一是高位嫁接城市配套功能设施,逐步在园区内设立金融服务、商贸中心、文教卫体、公共交通等设施以及治安机构,改善园区企业和员工工作、生活环境。二是加快交通、能源、物流等配套设施建设,形成便捷、机动的交通网络,保障能源供应。三是建立招商引资的后续跟踪服务制度,完善财政、税务、经信、工商、国土、电力、金融等部门单位的联动服务机制。四是完善园区经济考核办法,建立各职能部门联席考评机制,园区企业的入库税收必须经税务部门核实,其他涉税经济指标也应报税务部门备案。五是按月统计分析园区企业的申报纳税、发票使用等信息,定期向地方政府有关部门通报园区企业纳税情况,按照园区企业的发展趋势采取相应的税收征管措施和服务手段,促进企业良性发展。
版权所有:黄山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地址:安徽省黄山市滨江东路7-7号7楼 邮编:244000
电话:0559-2355439 传真:0559-2355856
皖ICP备19017007号-1
技术支持:黄山智慧城市科技
扫码关注
微信公众号